|
楼主 |
发表于 2016-5-5 12:51:31
|
查看全部
至1997年为止,员工调查和生产型数据显示,Champion已经取得了文化的转换,跟“Champion路线”接上了轨。尽管如此,新任CEO Richard Olson面对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虽然,公司在困难时期生存下来,而且若干关键指标显示,业绩也改善了(如生产量和质量等等),然而股东们并没有看到公司价值有很大的增长。Champion的股价不仅没有跟得上标准普尔500强的指数,而且跟不上行业内的公司的增长。
代理人利益导向。从文化变革的结果来看,公司的文化变革缺乏股东价值导向。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是自上而下由经理人来定的。由经理人来确定公司跟股东建立何种方式的关系。包括全员参与公司改进活动,平等对待工人,等等这类关键的价值观也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跟所有其它公司不同,在对愿景的阐述中,没有对管理层施加一点的压力。
案例中,顾问们运用了社会技术方法。看来这是要通过公司的社会环境来理解内部的代理人对主流社会的机会主义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代理人对待机会主义的态度要看三方面。第一,代理人入职前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倾向和价值观;第二,入职后对公司秉承的价值观、规则、惯例和科层治理机制的认同程度;第三,前两方面互动的方式和结果。“代理人的社会化与公司体制在反复的相互依存中发展,股东、员工(工会)以及代理人中每一方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受到对方的影响”(Moran和Ghoshal, 1996)。经过这样一种路径依赖的互动发展过程,无论是相互制衡或者互补,每个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框架”,这种态度框架反映了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英美模式的企业治理合约总交易费用是最小的。不同利益主体主要借助代理权竞争的外部化治理机制,来制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让经理人分享剩余索取权作为主要的物质刺激,来实现治理。然而,保持距离型融资的股东对经理人指引很少,这样犯错的机会就较高。
Champion公司围绕着市场进行了自身全面的重组,以顾客为焦点,构造出功能矩阵。建立起遵循“Champion路线”的组织体系。的确,围绕市场进行文化变革能够借助外部治理机制的力量。美国历史所形成的市场体系完善、分工细化、股权分散等制度基础,使企业治理合约的外部市场化治理和产权界定具有高准确度。这无形中是对股东控制权分散,监管力度弱的补强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