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9|回复: 1

大国工匠鲁宏勋:为空空导弹装“眼睛”的人

发表于 2016-5-5 22:49: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鲁宏勋为导弹院技能工人作专项培训  
  在军工大院里长大,鲁宏勋从小就知道父辈做的是颇为神秘的大事业。与大学遗憾擦肩,他没做成梦想中的科学家,却两次被请上天安门广场的阅兵观礼台。
  看到我们自己的“战鹰”从头顶掠过,看见“战鹰”上挂载的空空导弹,他心里升腾起航空人的自豪感。53岁的鲁宏勋,就是给这些导弹装上“眼睛”的人,伴随着国家航空业高端武器装备的进步一路成长,他也成为航空工业培养起来的“大国工匠”。
  对话数控机床的“翻译官”
  中原大地上的“牡丹花城”洛阳,城市中有个门禁森严的大院,至今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建筑风格的朴素,大院主楼上书大字“航空报国强军富民”。这里正是中国专业化研制空空导弹的单位,也是鲁宏勋和他的团队成长的地方。
  作为数控程序编程员和高级技师,鲁宏勋运用得灵活自如的工具叫数控机床,他让机床变成了服务于各项急难任务的“机器人”,他自称自己是让机器和人对话的“翻译官”。
  从钳工专业的技校生到高级数控机床的“翻译官”,鲁宏勋30多年走的路可不轻松。与前辈航空人从一穷二白的起点相比,现在工作环境随着我国航空工业和装备水平的进步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把那些功能更强大、结构复杂的部件更好地装进空空导弹极为有限的空间里。
  曾经他接手了导弹结构最为复杂的部件,上面有着各方向上百余个大小不等、相交或相贯的孔,最小直径不足3毫米,要求精度非常之高。作为重要部件,它的加工周期至少要6个月,成为严重牵制生产任务交付完成的瓶颈。
  “我们能想办法改善优化的只有加工工艺,而这即使是对于数控机床应用灵活的高级技工也是难度极大的挑战。”鲁宏勋说。
  新挑战反而激发了他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于是,他尝试使用新刀具、采用高速加工等新技术,再加上工序的新改进,把原来的十道精加工工序压缩到三道,更是“教会”了多台设备都能实现对这个零件的加工。终于,加工周期缩短了两个半月,产品顺利交付。
  
  来自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5 20:47:30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