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琦简历· |
梅琦,女 满族。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装饰基础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画协会理事。毕业于西安美院。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
·作品《万花的皇后》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 |
·作品《金色大地》参加中国美协全国首届重彩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中央美院美术馆)。 |
·作品 《金色大地》获陕西省首届花鸟画大展优秀作品奖。(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
·作品《花季——红色的回忆》获庆祝建国55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
·作品《冬日》获中国美协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美术作品展 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 |
·作品《初春》参加中国美协[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赴法国巴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作品《残坦》参加中国美协全国第十七届新人新作展。(中国美术馆) |
·作品《虚影》参加中国美协全国第二届微观与精致工笔重彩画小幅作品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并在全国巡展) |
·作品《终南山下也江南》参加中国美协全国首届山水画双年展。(桂林美术馆) |
·作品《姜花》参加中国美协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
四幅作品参加第二届学术引领市场——当代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家邀请展广州深圳佛山三地巡展 |
·作品《记忆》参加中国美协赴欧洲The Art House of Jessheim.Akerhus.Norway站巡展。 |
·作品《版纳情趣》参加中国美协2012年全国中国工笔画展(河北沧州美术馆) 作品《穿越》参加2014年全国12届美展。 |
四幅作品参加第二届经典与风范——当代值得关注的艺术家邀请展三地巡展。 |
十二幅作品被中国邮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作成“国家名片”之誉的珍藏版《中国邮册》。 |
多幅作品曾多次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画刊》等刊物。多幅作品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光盘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选编)。多副作品编入大型画册《当代绘画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并被美术馆及私人收藏。 |
·出版中国八大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对话》论文集。 |
·出版《全国优秀图案作品集》编委、指导教师。 |
出版专著:教材六部 |
《装饰图案设计基础》、《装饰画》、《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立体构成》、《动画运动规律》。 |
·陕西画报《长安画廊》栏目重点介绍陕西女画家[梅琦的花鸟世界]。 |
·主要学术论文· |
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核心期刊11篇,其中四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学术论文二等奖、优秀奖。 |
·《匠心独运黄土情》参加9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学术论文大赛并获优秀学术论文奖,并发表于《流行色》。 |
·《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获全国文艺理论评论学术论文二等奖。 |
·《试论设计批评》发表于《陕西教育》并获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二等奖。 |
·《论现代纤维材料的综合运用》获陕西省教育厅学术论文三等奖 |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工笔画》发表于《文艺理论与批评》《CSSCI刊》 |
·《现代漆画》发表于《文艺争鸣》《CSSCI刊》 |
·《现代纤维材料在艺术创造中的综合运用》发表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SCI刊》 |
·《对工笔画“当代性”的再思考》发表于《文艺争鸣》《CSSC刊》· |
·《论现代重彩画》发表于《装饰》。 |
·《试论 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发表于《艺术教育》。 |
·《让工笔画成为真正的‘当代艺术’》发表于《中国书画报》 |
 |
|
叙事情境在生命体验中展开 |
——小议梅琦教授的“新工笔画”创作 |
文/樊奎 |
个体性的精神体验,主导着梅琦教授“新工笔画”的图式和观念。 |
她以现代都市为表现题材,呈现出一个神秘虚幻的超现实空间。在她笔下,钢筋水泥主导城市,建筑都是生冷的直角,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在一派灰黑的基调下,有血红的仙鹤引颈高翔。我们注意到,无论图式如何变换,仙鹤是梅琦笔下固定的主角,尤其是仙鹤通体失真的血红色,平添了几份在钢筋水泥之林中,难觅一席生存之地的凄厉。 |
 |
这份凄厉,贯穿在她的系列“新工笔画”作品中。工业化社会,人类在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膨胀了改变自然秩序的野心,核武的拥有,更让人类具备了毁灭地球的能力。自然界的矛盾,已非其内因作用,而因人类的不断介入,对身居都市的当代画家而言,田园牧歌已成昨日挽歌。梅琦无疑在借红鹤飞越城市的凄厉之姿,表达她身处都市的忧患意识。 |
 |
她的绘画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紧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当代画家的她,心智随着造化之变,做出适时调整。她熟悉城市的一切,并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如再试图回到古人的超然与自适,无异掩耳盗铃。她的叙事情境,自然而然地在个体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中展开。 |
 |
在很多画家眼里,工笔画与当代艺术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鲜有工笔画家以当代性图式出现。 |
梅琦教授长期从事装饰专业,她援引新的绘画手段,打破中国工笔画的禁忌,在技法与精神上完成跨越。 |
 |
她不择手段,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被她自然而然地综合于画面。在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之外,她对新型颜料及材质积极尝试;纯色块构成和直线、平行线的穿插运用,是传统中国画严格规避的构图法则,她却依此完成图像的重叠并置,营造出瑰异的空间效果。她以新的诠释和组合,使中国工笔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获得绘画语言的重生。 |
 |
其实,梅琦也有大量传统工笔画作问世,气息清雅,意境幽幽,造诣非同一般,但她创新的志向格外强烈。 |
 |
对中国工笔画种而言,一个图式经几千年流传,改变很难,这也是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创新乏力的原因之一。梅琦是比较执着的那一类画家,她一直对中国工笔画的陈陈相因展开反思,希望渗入时代元素,结合个体的精神体验,赋予工笔画新的面貌。她认为,只有在历史维度和当代维度中交叉定格,工笔画创作才能突显其现时意义。尽管“新工笔画”,在固守传统的工笔画家群体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赋予了艺术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并能积极地引导人们,多视角地体察世界,关注现实。 |
 |
可喜的是,在探索的路上,梅琦不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近年来,“新工笔”画家不断汇聚,并逐渐蔓延成一股可观的力量。从当下来看,“新工笔”多少有些曲高和寡,但毕加索说过,重要的是创造,创造就是一切。 |
本文发表于2014年5月4日《西安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