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提振职工精气神也要“区别对待”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当前煤炭市场形势下,提振职工精气神尤为重要,而笔者认为,提振职工精气神也要“区别对待”。
众所周知,在发展过程中,煤炭企业积累了大量操作、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是企业的中流砥柱,是托举企业奋力前行的重要力量。但在危机面前,很多企业在转岗、分流、创业政策上往往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政策,而企业曾花费大量心血培养的这些精英,因为有一技傍身,更具备走出去的优势,所以往往成了率先走出去的一批人,短时间来看,他们的离开,减轻了企业负担,但长远来看,却直接导致企业失去了发展后劲。
笔者所在的企业,就不乏这样的例子,“走的都是年轻的、有技术的,留下的都是年纪大的、没技术的”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拿笔者的同事小刘来说,大学毕业后来到我们矿政工部工作,平时工作勤奋,没事就爱照着说明书摆弄相机,就是这么个追求上进的青年,在矿去年年底大幅降薪后,过完年就义无反顾地办了创业,这意味着他渡过半年创业期后,如果创业不成功,回到矿上也没了心仪的岗位,只能服从矿上的统一安排。据小刘说:“过年回家不敢提工资,总有混得不如人的感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是在岗的也“人在曹营心在汉”,一边工作一边盘算着自己的出路问题,造成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从小刘的表现来看,他在企业已完全没了精气神,而没有精气神,全因一刀切的政策使然。笔者认为,企业既要鼓励职工走出去,也要通过提振精气神让一部分职工留下来。而这部分职工就是企业有操作、技术、管理才能的人。他们当中很多是企业引进培养的人才,通过努力成为了各专业的标杆,放他们走容易,再次引进来就难了,所以,企业在这方面要有“区别对待”的举措,在工资待遇上,可以微降或不降,在政治前途上可以加速其成长,让他们在企业工作感觉有希望,有动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提振一批人的精气神,让全员通过向标杆看齐都有精气神,才能筑牢企业渡难关的根基,让企业不至于战胜了危机后,却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