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篇】
职教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
——专访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校长杨秀英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转型之路。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 白皮书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对一所工科类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点亮那片星光,如何让星光照耀更远的地方?这个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摆在了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校长杨秀英面前。
“职教发展,学校发展,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在杨秀英校长眼中,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有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
据了解,2015年8月,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成功申报为教育部立项的全国27所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职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一所由教育部立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多年来,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和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突出体现校企双方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共建共育、深度融合,实现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同时,作为一所具有31年中德合作“双元制”职业教育探索实践经验的中职学校,立足国际视野,瞄准国际职业教育前沿,结合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利用中外合作交流平台,通过科学架构、合理配置、多途径培育,打造一支由校企专兼结合的“专业双带头人”带领、具有现代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国际化“双师型”师资团队,始终是杨秀英校长坚持的方向。
自1985年始,学校就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开始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实践,并于1989年引入了德国IHK职业资格认证考试,2003年始更名为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AHK)认证考试。AHK认证考试是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第三方出卷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部分的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考察教师教、学、做一体的能力和水平,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
杨秀英校长认为,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法为高质量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职业人才起到了保证作用。认真研究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定、仔细梳理分析考核思路及要求,不仅仅为了迎合考试,而是力求将AHK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人的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这就需要一支精英的教学团队作为保障。一方面不但充分体现了教师个体的良好职业素养,同时也是对教师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正是伴随学生培养和水平提高的过程同步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
为了能够加快实现这一目标的步伐,学校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从2014年起,先后建立了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仪器与系统电子技术工(EGS)、操作技术电子技术工(EBT)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三个教学团队,以对接德国AHK考核标准为切入点,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打造具有国际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超过70%”,一个数字,在职教领域被口耳相传,那是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出国进修学习交流的比例,看似令人惊讶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学校对教师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教育国际化能力的深深期许。
据悉,学校先后有30多位专业教师赴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德国普法基尔辛职业学校、德国帕绍第一职业学校学习,全体教师在入职后便参加每年德国专家来校开展的行动导向教学的专题培训。作为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单位,有近十位教师参加AHK考试流程的培训,其中张帆等四名教师取得AHK  考官资格证书。吴敏等教师还是AHK机电一体化技术、金属加工技术两个专业能力建设小组成员。通过培训和AHK教研活动使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深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了解,认识了AHK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熟悉了AHK的评价标准和流程。
三个教学团队的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德语,着手翻译德国专业课程教材及AHK考试的相关资料,研究德国职业培训规章、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框架教学计划、巴伐利亚州文教部教学计划,就典型项目、历年AHK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
在杨秀英校长看来,正在创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的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向国际标准对标,不仅限于德国,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学习、交流、比较,才能进一步打造国际化教师团队的金字招牌。
2014年,学校信息技术系的徐喾等教师带队赴芬兰CHINET职教联盟学校交流访学。学校师生现场观摩了芬兰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发现中芬双方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侧重点差异较大,进而了解到双方在教学大纲上也有差别。如何借鉴、汲取芬兰职业学校的教学长处,同时也将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教学优势推介给芬兰学校,特别是学校与神州数码公司校企合作开发应用教学的企业三层交换网络项目?能否利用每年中芬学生互访交流项目学习课程?教师们热烈讨论、集思广益,提出了新的建设思路:集合中芬教学优势,组建一个中芬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教材,使学生在同一个体系下学习、考核、评价甚至进行技能比武,从而体现双方的比较优势,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中芬教师通过沟通协商,达成建立中芬教师合作团队的意向,双方先从研究对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开始,合作编写实训教材,进而合作教学法比较研究、互派教师任课、选派学生参加对方组织的学生技能大赛等。
在签订合作备忘录后,实训项目教材编写顺利启动,学校和芬兰CHINET职教联盟学校均选派了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与,神州数码公司多名技术专家也积极加入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中芬联合教学团队充分沟通,大大加强了国际交流的深度,既吸取了中方教师的集体智慧,又引进了芬兰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培养思路和教学方法,使实训教材在国际通用性和适应性上实现了有益尝试,得到了芬方师生的良好反响。编写的教材不仅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实际使用,而且在芬兰CHINET职教联盟学校的实训教学中得到了使用,也进入了其课程教学内容。学校的实训教材因此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说实话,这样的教师培养机制,强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但我们的老师都很拼,支撑着他们钻研教学科研的,是对职教事业的热忱,是对学生的爱,”杨秀英校长说,“正是这份爱,集聚成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育人过程中,不断向前的向心力、驱动力,更凝聚起、激发出教师们热爱教育,服务社会的大爱。”
【社会服务篇】
与西部职校同行,共推职教新发展
炎炎暑期,在云南省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机电实训室,八位老师围绕在数控机床旁进行一次特别的教研活动,其中三位老师来自上海,活动主题是如何将PA系统数控机床用于教学,现场讨论热烈。原来,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在对口支援时了解到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专业建设遇到诸多困难,比较突出的是实训室建设缺少资金,缺乏掌握专业技术动态和教学设备技术的教师。搭准脉搏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先从设备援助做起,从自己的实训室布局中调剂出四台PA  系统数控机床,支持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进行机电专业教学。设备援助不是目的,能够在教学中真正用得上才是关键。为了帮助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教师们尽快掌握设备技术开展教学,学校选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王海老师等一行三人来到个旧,上门进行现场安装和调试,对该校老师就数控宇龙仿真软件用于计算机仿真教学及PA数控机床实际操作进行面对面指导,开展教学培训交流活动。利用暑假为西部对口支援职业院校“送教上门”,对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多年来,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不仅是年轻学子铺展职业素养提升的平台,更将目光投放到西部地区,以对口支援工作为己任,为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学校本着“发挥先行优势,带动西部职教”的宗旨,充分利用31年来坚持实践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办学经验,在长期对口支援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建立机制,固化了培训研习、上门指导、挂职锻炼、教师对接、沟通交流等五大对口帮扶西部职教工作平台,深化与西部学校的合作交流,持续开展对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对口支援工作,在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对西部职业院校进行支援与交流,加深了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合作,进一步扩展了上海职业教育的辐射力,助力西部职业院校培育新一代“大国工匠”。
2012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指定的东部地区支援云南滇西职业学校的单位,2013年又作为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对口支援云南楚雄州的职业教育;每年又承担了上海市政府西部开发办公室对贵州遵义、青海果洛等地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同时,对口支援西部也是学校进行上海市特色示范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精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作为支援教师,对西部职业学校展开对口支援,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法,尤其是“双元制”的职教理念及校企合作经验引入西部对口支援学校,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西部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除了地方经济支撑的因素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念开启十分重要。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之前通过帮助云南、贵州等西部职业学校开展培训,对西部职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更新、思路拓展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产生了实际的效果。学校这两年不仅固化了西部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平台,还进一步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和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如针对西部学校普通教师增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填写课题申报表、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课件制作、思维导图”等内容; 针对骨干教师增加“教学计划—行为—学习效果(学习领域、行为导向、关键能力、学习效果)、差异性教学、课堂教学范例、行为导向课程的设计”等内容; 针对管理干部增加“‘双元制’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招生变革与学校应对、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内容。还如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要试行中高职教育衔接,培训就增加“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制度与实践、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等课程。西部培训还在课后组织交流和研讨方面得到加强,更有助于培训内容的消化吸收。在培训讲师的组成上邀请了职教专家、主管部门的专家,课后还安排考察上海先进的中职学校和企业,让西部教师全面了解上海职教的建设与发展。
近两年来,学校为云南省80多所职业学校、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甘肃天水教育局所属学校、贵州省毕节信息工程学校等培训校长、教师、管理干部18批次800余人次。在西部培训的平台上不仅有来到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专题培训,还组织西部学校教师随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出国学习代表团赴德国培训,以及参加德国专家在沪为学校教师举办的教学法培训。
通过培训平台,每年的西部教师培训成为常态,西部地区职教系统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双元模式借鉴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课程体系建设能力、校企合作开拓能力”的“五力”。对于借鉴国际国内经验,推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学校的西部对口帮扶工作之所以持续推进,特别是近两年来进一步加强,是因为学校建立了一个校领导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教育部关于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对口支援云南楚雄职教、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西部辐射等机制的保障下,学校定期与西部对口学校举行互访会谈,检查前一阶段帮扶工作落实的情况,商谈下一阶段帮扶措施,与对口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
【感言篇】
东西部携手,倾心共育人才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以帮扶西部职业教育为己任,利用学校多年来实践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办学的经验,持续开展对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对口支援,有力推进了合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西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对口支援西部职业教育过程中,东西部教师都深有感触,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职教中心:
根据《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对口支援大姚县职教中心工作备忘录》,大姚县职教中心得到了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有力支持,仅2014~2015年,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多次派出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专业主任及骨干教师到我校实施教师培训,累计200人次,对我们的教师培养、专业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我县校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甘肃省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5年7月,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一行6人讲师团不辞辛劳从上海来到我们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全校教职工做培训。在聆听与互动交流中,我校教职工感受了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感受到了差距,激发了热情。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老师们新颖的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生动的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解开了很多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每次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主讲老师没有停下来歇一歇,喝口水,他们用鲜活的实例和精辟的理论阐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看到了他们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精神,激励着我校教职工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更积极地投身到职教事业中去,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贵州省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来沪挂职教师黄会丽:
根据遵义市教育局的安排,我在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跟班学习,这期间,有专家讲座的理论学习,有骨干教师的交流讨论,有企业实验室的展览参观,挂职锻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系统进修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等,工作中我与领导和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深厚地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温暖,我将铭记人生中这次难得的历练,将所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完成时代赋予我们西部职业教师的任务。
贵州省毕节市信息工程学校来沪培训教师代大容:
通过到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参加“西部辐射”骨干教师培养学习,我对职业教育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思想和专业知识领域都收获颇丰,深刻了解了什么是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教法培训学习中见识到德国先进的“双元制”教学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让我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思路,重新理解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我们这批学员都是来自贵州省各中职校的一线青年教师,一起学习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相互讨论西部职业教育的优劣和前景,分析相互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差距,深刻体会到要办好现代职业教育,就不能再抱保守陈旧的观念,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
云南省职教系统管理人员培训班学员贺鹏:
培训课程系统性强,覆盖面广,专家、学者知识丰富、理论精辟,通过培训启迪了思路,思想上和视野上接受了洗礼,每一天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常怀感恩之心,常思责任之德。”上海对云南的深情厚谊,我们将铭记在心,愿上海和云南的友谊之树常青。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教师龚飞:
在云南省大姚县职教中心,我们与当地老师一起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老师们艰苦奋斗、执着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时刻准备着再次出发,为西部职业院校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教师吴敏:
漫漫援建路,共建手足情,无论是西部地区来我校参加培训的老师,还是我校赴西部对口支援“送教上门”的老师,都是职业教育传递的使者,这项工作我们将会长期坚持下去。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教师黄颖:
赴云南参加对口支援“送教上门”活动,当地教师的勤奋求知、开拓进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中,我们和当地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愿我们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