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58|回复: 0

“三足”鼎立老矿 ——探究岱庄煤矿结出增盈硕果的奥秘

发表于 2016-5-16 10:04: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视窗】
“三足”鼎立老矿
——探究岱庄煤矿结出增盈硕果的奥秘

    岱庄煤矿曾是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济(宁)北矿区,万吨掘进率最高,现场条件最为恶劣,且煤质最不稳定的生产矿井。“黄金十年”期间,受各种因素影响,经济运行质量走到了兄弟单位的后面。
     “黄金十年”结束,煤炭市场“寒流”让多数矿井身患重疾。一般人认为,本应进入亏损境地的岱庄煤矿却异军突起,呈现出了多点开花的局面,结出了止亏增赢的硕果,成为淄矿集团乃至山东能源为数不多的盈利生产矿井。其奥妙何在?
    
成本跑赢煤价下跌

    生产成本不仅决定了产品的盈利空间,更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设备维修费则是影响煤炭行业生产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岱庄煤矿机厂也是企业的设备维修中心。以往在设备维修时,不论是厂里的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维修人员,都抱有“能外委不自修、能换新不用旧”的思想,导致往年的设备维修费都在3000多万元以上。
    伴随思想教育的深入,“省下的都是自己的”等理念,逐步成为了该厂干部职工的共识。材料使用修旧利废成了职工的自觉行为,抓素质提升减少设备外委维修量成为了管理人员的共识。“人心齐,泰山移”伴随职工队伍素质的快速提升,废旧材料的大量修复使用,仅2015年该矿外委维修设备量同比降低55%,全年维修费仅为700多万元。
    为激发各生产单位抓降本的能动性,他们还依托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材料费、电费、维修费等列入各自的工资总额,进一步将省下的都是自己的理念变成了现实。
    该矿充填工区受生产工艺影响,使用的液压支架比较特殊,以往每次搬家撤面后,都要将支架运到厂家进行维修。为降低费用,他们利用井下废旧硐室,设立了支架维修点,由外围维修改为聘请专家指导自行现场维修。仅此一项,支架维修就节省了180多万元。
    伴随各种措施的落地,该矿商品煤完全制造成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良性发展势头。“2004年的吨煤成本是350多元,现在的成本是200多元,降幅达到了43%。”该矿矿长、党委副书记曹忠表示。在全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生产成本降幅跑赢了煤价下跌。
    
改写煤质15年历史

     产品质量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煤炭销售工作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后,客户对煤炭质量更是要求苛刻。然而,岱庄煤矿受地址构造影响,自2000年矿井投产以来,产出煤炭的发热量都在4500大卡左右浮动。
    “在当前市场下,4500大卡的煤炭别说卖钱了,就是能否销售出去都是问题。”该矿煤炭营销中心主任宋涛说,“现在不行了!市场逼着我们想办法提煤质。”当前煤炭销售都是根据煤炭发热量高低计算单价,按照当前市场价换算,煤炭发热量每提高100大卡,吨煤销售单价就能增加8元多。
    “1358工作面受地质构造影响,煤炭发热量仅有2000大卡,如果不合理配采,这样的炭采出来也没人要。”在该矿安全生产调度室,调度室主任林建中指着监控大屏说。1358工作面储量为6万吨,为了让产出的煤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们进行现场分析并测算配煤比例后,组织该工作面和煤质相对较好的1360工作面进行合理配采。通过合理配采,使该工作面产出的煤炭同比增收1000多万元。
    据林建中介绍,对1358工作面进行合理配采,只是近年来该矿依托分时、分采、分运、分存、分提、分仓和分销为主要内容的“七分管理法”提高煤炭质量,增加销售收入的一个缩影。 “‘七分管理法’实际上就是依靠数据作指导,将井下现场变成了一个大的调质中心。”林建中说。
    与此同时,为调动职工保煤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他们还依托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了煤炭内部阶梯收购单价。各工区产出的煤炭,按照发热量高低分为3个档次,制定了不同的收购单价。
    “发热量每提高100大卡,我们班的总收入就能同比增加2000多元。所以职工保煤质的意识都得到明显增强。”综采工区区长李强在1360工作面指着一摞编织袋说。职工现在发现煤流中有矸石,就会自觉停止作业,将矸石捡出并用编织袋将其扛到面后。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该矿的煤质从最初的4500大卡左右,提升到了约5000大呀。在改写该矿只能产低质煤历史的同时,为该矿带来了近亿元的效益。

控源使人均功效增5个点
    
    “人工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应对当前形势,着力控员提效是提升矿井运行质量的重要途径。”该矿经营管理部部长庞立乐说。在煤炭市场骤变之初,他们就采用“分蛋糕法”将构成原煤生产成本的各种因素逐项分析,发现8项相对固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到了35%以上。
    为此,他们借助淄矿集团省外矿井建设的有力时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陆续向正通煤业、巴彦高勒煤矿和世林化工等单位输出人员500余人。此举使矿井用工人数由2014年初的2600多人,降到了现在的1700人,让矿井成功瘦身。
     在此基础上,该矿又依托机构改革、优化劳动组织和调整生产布局等举措,着力在提高人均效率上做文章。过去由于人员相对充足,该矿各工区维修及“七五点”人员都是定岗定员,以岗定资。为提高人均效率,该矿依托内部市场化,推行了“532”工资分配机制,将维修及“七五点”人员的工资分为岗位工资、额外工资和素质提升工资3部分。矿上分别按照50%、30%和20%的比例进行量化收购。此机制实施后,极大地激发了这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家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争着干零活,在全矿呈现出了零活抢着干的新局面。
   系列人员压减和分配机制的作用发挥,调动维修及“七五点”人员工作能动性的基础上,也减轻了一线职工的工作量,促进了矿井生产的有序运行。据统计,今年1至5月份,该矿在减员80人的情况下,不仅掘进进尺没有受到影响,且煤炭产量同比预算超出了近1.2万吨。
    控员提效不仅促进了矿井生产成本下降,保证了经营效益不亏损,同时也让职工尝到了甜头。“过去掘进1米巷道挣的钱10个人分,现在同样1米巷道的钱8个人分,虽然工作累点,但是大家的干劲都非常足。”该矿综掘一工区青工岳华说。(弋永杰 陈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