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月30日,在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每年一度的“农民工拜师会”上,今年2月当选“全国优秀农民工”的沈强,把用红布条绑着的焊条送给6位刚刚拜师的学生,教育他们努力学习,推进技术创新,争做“能工巧匠”。记者 李博 摄
“把青春‘焊’进强国事业”
扎着长马尾,穿着工作服,记者眼前的李莹,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部件装调分厂的焊接工人。她代表我省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站在安徽大剧院的发言台上,分享她的劳动故事。
“我们有幸迎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匠价值’时代,我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完美,臻于极致,做一个有智慧、有技术、有价值追求的劳动者,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焊’进祖国的制造强国事业,为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李莹说。
一个月前,李莹以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手工焊接中国赛区冠军的身份,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总决赛。面对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世界顶级选手,还要克服环境不熟、身体不适等困难,李莹顶住压力,沉着冷静,在比赛过程中一气呵成,最终获得了全球手工焊接总决赛亚军,展示了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时代风采。“或许在外人看来,电装工人就是拿着烙铁连一连,焊一焊。而实际情况,远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李莹说。在工作中,从烙铁头怎么放、焊锡用多少、温度定多高、时间用多长、手上使多大劲,李莹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焊接方法。
质量,是军工产品的生命和灵魂。李莹始终把质量理念和标准铭刻在心里。十几年来,经过李莹焊接的产品,一直保持着零返工的纪录。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同时,李莹注重手工焊接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积极尝试新工艺、新成果的应用。她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台阶定位”焊接法,有效保证了高密度数字电路焊接质量,成为38所装配线上的一张“闪亮名片”。
“我觉得,一个人只有立足岗位成才,愿意干好本职工作,再付出多年的心血,才能成为工匠。 ”李莹说。今年,凭着出色的成绩,李莹被评为“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称号。
“把梦想融进每一处火花”
“只要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是最大的出息。技术工人也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铜化集团有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机修车间电焊工凌庆东说。
凌庆东18岁技校毕业,被分配到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机化工公司的工厂车间,成为一名电焊工人。在很多人眼里,电焊是一个粗重的活儿,又脏又累,似乎还没什么前景。他却呵呵一笑:“干这个挺好,如果一个机械在我手里起死回生,一样有成就感。 ”刚从学校出来的他,只有“手拿焊枪、火花四溅”的模糊印象。等真正提起那把沉重的焊枪时,凌庆东才发现电焊技术远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于是,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还特地买来了很多关于电焊技术的书籍,随身携带,一有空,就会拿出来学习。
他通过刻苦的自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焊接技术突飞猛进,不到一年时间,就能独立操作电焊、氧焊、气割等,所焊的工件焊接处严丝合缝,焊缝精致。凌庆东先后参加并考取了焊工初级、中级、技师等级证,掌握了带压堵漏焊接、高温度管线焊接、不锈钢焊接等先进焊接技术。
2012年公司重点工程一年产5万吨苯酐装置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他承担着部分热熔箱、油冷器和邻苯管道等特殊设备和管线焊接的任务,他仔细研究图纸,精准焊接了200多个三通、500多米管道、3000多条焊缝,使用焊条600多斤,起早贪黑,放弃节假日休息出色完成任务,焊接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凌庆东工作服上,布满了大大小小被烫破的洞口。卷起袖口、裤腿,他的身上处处是伤疤。 “对我来说,把梦想融进焊接的每一处火花,对大家来说,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尽最大努力做好一件事,就不会辜负梦想。 ”凌庆东笑着说。
“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工匠不仅要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要终生学习创新劳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叉车集团有限公司设备维护工人李杨说。长相憨厚、话语轻柔的李杨,自200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在数控装调维修岗位上工作了13个年头了。
去年,李杨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在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中,获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刷新了我省该工种在历届同类国家一级比赛中的成绩记录。
成绩来源于实力。李杨仅用100元的修理成本,就为公司节约设备修理费用近10万元。 2008年6月,公司的德国CLOOS(克鲁斯)焊接工作站由于使用年份较长,工作负荷高,已无法进行焊接。联系相关代理维修单位并派人现场维修多次后,故障仍间隔出现,备件更换费用太高。然而,厂家不愿向用户提供控制板的电路图和维修资料,这样就给维修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为了排除故障,李杨临危受命,在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攻关小组。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根据故障现象顺藤摸瓜,采用逐个分析排除的方案,对原理及电路形式进行测绘分析。一连两个昼夜的奋战,最终,攻关小组确定故障部位,仅花费100多元就彻底排除故障。
“李杨很努力,成长速度非常快。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设备采购的国际化,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他自学英语,以便能够顺利阅读外文资料。”叉车集团装备事业部部长王东源说。他用5天时间完成对一台停机五年老设备的改造,使其正常运转,在单位成为佳话。
“把‘工匠精神’一直传承下去,‘传帮带’是匠人必须要走的一段路。 ”李杨说。为了能够尽快让后来的年青工人成长为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理论和动手能力的数控设备维修工人,李杨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来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传授给他们。作为集团公司的培训师,李杨总是在课前及时与学员沟通,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员们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吸收新知识。
来源:全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