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5月16日北京电(记者 王静雅)5月12日,声乐教授马淑明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畅谈民族声乐教学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 初见马淑明教授,一袭蓝色衣衫的她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谈吐之间可见其睿智与新潮,丝毫看不出她已是年逾古稀之龄。随着采访的深入,聆听马教授的讲述,仿佛与她一同回到过去的岁月。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乐团学习的马淑明教授,于八十年代初与沈时松教授一起筹建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参与了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建立。 从事音乐演唱和教学事业至今的五十余载,马淑明教授辛勤耕耘,凭借自身极高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民族声乐领域硕果累累,她受聘担任多所院校客座教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与其他四名教授一同荣获文化部声乐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奖)。严谨精进的教学态度也让马淑明教授桃李满天下,曾担任明星班导师,负责宋祖英、李丹阳等的教学工作,培养出李娜、李琳、冯晓泉等优秀青年歌手,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建设和创新做了突出的贡献。 谈及现如今被流行音乐充斥的音乐大环境,马淑明教授表示,自己虽从事民族声乐为主的教学,但并不排斥一切好的唱法,流行音乐中不乏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民歌中不论是表现大漠孤烟的辽阔壮美,还是吟咏江南的柔美诗意,抑或是对大好河山的歌咏慨叹都是需要通过唱腔、地域文化、作品时代等多方面的整合来达到最佳演唱效果的。所以,民族声乐要跟上时代发展就应该保持多样性,就要以海纳百川之姿广泛吸收各种音乐形式的精华加以运用与发展,以求更好地传情达意。在她看来,音乐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在不丢掉“本源”、保持自己鲜明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追求“借鉴、吸收、整合与创新”,既契合民族民间文化、重视对本民族声乐传统的继承,又积极开拓、广泛借鉴与学习。 这也正是马教授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中她从表现形式、多元文化定位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学习外来西洋音乐发声方法,博采传统民族声乐、民歌以及地方戏曲的长处,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资质因材施教,以求取得学生自身发展的效益最大化。正是在马淑明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谆谆教导下,她的学生们一直秉承其低调做人高调唱歌的原则,专注专业能力的学习,醉心于歌唱事业,不为世俗外物所动。 中国民族声乐继承和发扬了民歌、说唱、戏曲等的演唱风格,吸收借鉴了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又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马教授谈到,在流行音乐充斥大众生活、活跃群众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民族声乐、传统艺术的普及。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既需要下里巴人的通俗与活泼,也离不开阳春白雪的高尚与雅致。谈到关于最近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举办的两场“马淑明教授硕士研究生毛泽东诗词选专场音乐会”,马教授称:“音乐会举办的非常成功,在带领听众领略毛主席诗词豪迈壮阔的同时,也热情赞颂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宣传和呼唤正能量。”“千古圣人,教化为根”,在音乐演唱中宣传呼唤正能量既有利于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无疑体现了马淑明教授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自觉。 马淑明,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在研习自身专业领域的过程中时刻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为先、以中国社会风气发展为重,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向社会公众传递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不论是日常教学还是举办“毛泽东诗词选音乐会”,支持马淑明教授一路走来的是其数十年不变对民族声乐的满腔热爱和深情。在教学研究上坚持因材施教、锐意创新,在民族声乐发展上以开放之姿吸收借鉴,开拓发展,无处不显示马淑明教授作为一个民族声乐传承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