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聆听之中求索
——读黄俊俭《书法访谈录》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彭娇妍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集合,更是华夏6000年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在湖北省荆门市图书馆诸多的藏书中,黄俊俭的《书法访谈录》向探求于书法文化技艺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缓缓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
书中首先用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过程中,对中国书协张海主席的采访,及时地报道出“九届国展”的亮点、参赛作者所关心的热点,以及当今书法大赛评审,精英化和权威性的发展趋势。
为更有利于学书者在书法展览和比赛这个平台上扬其长、避其短,《王荣生就当代书法展览及评审问题答作者问》一文,则向广大书法作者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书法创作的可喜成绩,举办各种类型的书展对书法作者和当今书法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书法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的评审过程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书协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聂成文,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言恭达等15位评委的采访,窥探出当代书坛对参赛书法作品的价值取向,以及书法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书法艺术品格提升的期盼。
其次,作者借用莱州冷却塔风机制造有限公司孙京科部经理学习书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再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案例,较好地权释了在学书法与办企业过程中,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软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真功夫的辩证关系。
聆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汉代扬雄《法言.五百》曾有:“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作者是谦诚的,作为媒体人,他用新闻记者敏锐的视角向公众展示了书法文化丰厚的底蕴以及当代书坛的新动向、新发展,以习书者专业的眼光,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到自己或他人对书法的再认识和再创作。
如果说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汉字这个特殊载体内在思想的外在表达,那么,书法则是汉字的思想与内涵的形体表现。其间,作者在书中穿插了数幅自己或他人的书法作品,以引人注目的作品与文字互动的形式,来辅助解释自己想要表达,而未曾说出的编撰意图。
书品即人品。缘自幼年对书法的爱好,作者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神用在了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研习上。在书法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熏陶下,作者洗去了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急功近利、浮华于世的垢疾。在古人的经典法帖和今人先进的书法理念中吸取养份,再契合作者本真的性情禀赋,其作品呈现出少有的爽丽遒健和风韵闲雅的灵动气质。
醇香的墨经作者疾徐的提按、顿挫,彰显的是中国书法线条的力度与节奏之美。其作品先后在当代著名书画家雅集、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等重大展出与赛事中频频亮相。2007年,作者以评审员的身份,参与了新加坡“第24届全国挥春大赛”评审;2008年成为“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建馆10周年庆典暨中国书画名家学术研讨会”会员;2009年 9月17日至19日,作者的近60余幅力作,在马来西亚书艺协会芙蓉联委会和森美兰中华大会堂的主持下,在马来西亚森美兰中华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受到了海外华人的广泛好评与青睐。在传承与弘扬书法文化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合上书页,细细体味,诸位书法名家的铮铮话语依旧在耳,中国书法向前快步发展的步伐催人奋进。同时,在作者对书法采访与探求之中,也似乎让人闻到了始于远古、浸于石刻碑铭之上的缕缕墨香。
(此书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