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18 12:51:07
|
查看全部
前者因为同质化的充分竞争、中国制造成本(人民币升值、土地、劳动、政府税费等等)不断攀升、踏错宏观周期损失严重、外需萎缩内需低迷等等因素,利率越来越菲薄,乃至今天出现相当多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后者因为楼市调控,房产成交低迷,工业属性的矿产价格不断降低,企业利润锐减,乃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政府由于土地财政锐减,为了公务员发工资,官员为维持既有的高消费,势必挤压让利空间,官员间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监督更激烈,权钱交易的风险更高。靠政府配置资源赚钱的道路也日益逼仄。
在传统的两种主要盈利模式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呢?如果仅仅从企业自己能做的角度而言,有两个突围方向。
一是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可这谈何容易,一项独家或开创性技术,没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上亿元甚至百亿的投入,是很难成功的,这就是大家为什么都很羡慕苹果,却无法复制其成功的原因,更不要说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中国制造业了。
另一个是建立对宏观周期的战略把握力,并且通过期货的对冲,避免遭遇宏观周期跌宕的损失,乃至获得超额收益。诚然,企业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乃至全球商品市场的研究预测力,也基本不可能,但可以通过外部智库合作的方式进行。
现实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先例,自今年4月份以来,四川一家生产螺纹钢的企业,在中华元智库的战略智囊支持下,不断做空螺纹钢,在螺纹钢价格大跌了16.4%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冲了损失,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更早的时候,2010年10月,某位钢铁老板在听到本人“中国经济未来2-3年将探大底,建议退出钢铁行业”的演讲后,果断在2011年初钢铁业的高峰卖掉了工厂,现手握现金笑看转行契机。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而言,他们仍然笃信的是,搞定官员就有大钱赚,跟着调控指挥棒,就有抄底的机会。如果这种惯性思维固执下去,他们被淘汰实属必然。
换言之,中国企业竞争在过去30年中,经过“胆大就是竞争力”,到“单项业务优势竞争”、“全面内部管理能力竞争”,如今进化到了在全能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靠“外部宏观战略把握力”竞争取胜的阶段。拥有“外部宏观战略把握力”的企业,越大的宏观波动越是如鱼得水。这个能力也是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最重要的差距之一。
鉴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缺乏这种能力,尤其缺乏与美国企业博弈并且分得更多蛋糕的能力。中国企业这种个别或局部的能力提升,不足以成为由微观而改善宏观的力量。中国经济走出大底还必须靠政府宏观管理成本极大降低,乃至地方政府民主化,实现“全能管制投资型政府”向“有限责任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靠土地和矿产资源主要收益归社保而走出来。
那时,能够熬过冬天,迎来中国经济新一轮黄金时代和A股大牛市的企业,大多数将是具备“宏观战略把握力”的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