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7|回复: 1

"新程派"代表李世济去世 她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

发表于 2016-5-19 01:15: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程派"代表李世济去世 她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
2016年05月10日08:46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她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
她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



李世济生前主演的《锁麟囊》剧照。(资料照片)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义女李世济因病于前天深夜在京去世,享年83岁。李世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是继承程派艺术又有所革新创造的艺术家,被称为“新程派”代表。

曾有戏迷将李世济比作戏曲界的毛阿敏,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尽管人们对她的创新看法不一,甚至有观点认为她是程派的叛逆者,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她将一生的才智、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了京剧,推动了程派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对京剧观众的年轻化功不可没。

李世济不仅继承了程派,更结合自己嗓音清亮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声腔与唱腔。她主演《刘三姐》,在低回婉转的程派基础上增添了山歌的风格;她从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那里学习花腔女高音,将美声唱法融入程派唱腔之中,让程腔有了透亮之感,更显明快,并且因为音域宽广而使行腔更加缠绵。1980年代,她与赵丽秋等合作演出《锁麟囊》,由她的丈夫、著名琴师唐在炘对伴奏手段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与改造,除了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大件外,还增加了笙,烘托了人物性格。该剧在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演出时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京剧名家高牧坤这样评价李世济和唐在炘共同创作的 《陈三两爬堂》:“一段‘家住山东在临清’的唱段特别精彩,清板接跺板的巧妙设计,极大地突出了乐器的个性音调,将弹拨乐器善于抒情的特色发挥到极致,这是在之前的程派剧目中从未有过的创造。”高牧坤回忆说,当年他和李世济同台演出,上半场他演《艳阳楼》,下半场她演《陈三两爬堂》,每唱到这一段,定是满堂彩。

李世济对程派艺术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源自对京剧演出“满座皆是白头翁”的痛心。1979年,《锁麟囊》在北京公演。演出结束谢幕时,观众席上一片白发让她吃惊而惆怅。京剧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年轻人面前?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她从剧目改编入手———

请范钧宏修改程砚秋晚期代表作《文姬归汉》剧本,删去拖沓琐碎场次,加强别子、送子的情节,增加左贤王亲自送儿女与蔡文姬一同归汉的情节,突出戏剧冲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并在保留原有三大慢板精彩唱段的基础上,增加了由唐在炘设计的送别的反西皮二六唱腔,以凸显扣人心弦、哀绝天地的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请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在吸取越剧特点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删去了男装部分,在“报丧”一场加了二黄慢板,整理时保留各式哭头,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不足,同时由唐在炘对南梆子进行润色加工;突出了“抗婚到底”的思想,加强了英台“哭坟”的一大段唱腔,这样既充实了内容,又丰富了祝英台“叛逆女性”的形象。

请杨毓珉修改程派另一出代表作《梅妃》,删除了琐碎的场次,使得整部戏在节奏上更加紧凑,避免观众产生累赘感,并且在伴奏上用音乐先将观众带入情境,为作品赋予了新的姿态。

李世济去世之后,许多网友表示,自己是因为李世济才爱上程派和京剧的。这当是对她最好的告慰。


分享到:0
(责编:欧兴荣、陈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7 07:40:27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