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6|回复: 2

大窎桥村:好家风聚成文明村风

发表于 2016-5-19 20:11: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家风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大地的劲吹,许多名门望族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优良的家风家训也被人们所熟知。曾经出过六个进士、名人辈出的罗村镇大窎桥村的王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古至今,全家族一直坚持续修家谱,传家风,目前已续修12次。“耕读继世,宿儒家风;俭以养德,奢乃致穷;奉公守法,身至影正”等家风家训传承至今。
5月19日,笔者慕名来到大窎桥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随处可见的文化墙、满脸笑容的村民……良好的文明新风尽收眼底。全村共有20多个姓氏,王氏就占到60%以上,是典型的大家族。现年75岁的王世海,是王氏家族第二十代孙,也是干了38年的老村支书,他不仅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发展,还积极参与了《锦川河》、《好官李清泉》等多部书的编辑。他育有2儿2女,一家4名党员。对于子女,他的要求是党员的要遵守党规党纪、不是党员的也要遵纪守法,谦虚谨慎做人、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谈起家风,他就四个字:奉公守法。他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他连续21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教育出的孩子个个优秀。
“家风都是从父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王世海说。他弟兄四人,几十年来,妯娌、父子、婆媳之间从来没红过脸。在这种好家风影响下,他的4个孩子,无论是出嫁的女儿还是成家的儿子对待公婆、岳父母都像自己父母一样孝敬。谁条件好就多奉献一点,彼此从来没有因为孝敬老人而相互攀比。在王世海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工整的毛笔字帖,他高兴的说,这是他13岁的小孙女王文睿去年写的.原来王世海退休后经常画山水风景画、写书法,耳濡目染,在他的影响下,小孙女也喜欢上了书法。家风就是这么神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王氏一族历来重视家族文化,多有勤奋好学,笔耕不辍之士。在第四世时就有手抄家谱,著名的《乡园忆旧录》就是王氏后人王培荀写的一部展示历史的纪实文集。此外还有一本达30余万字的家书《王氏一家言》,是王氏祖先历时二百多年所撰写的诗词、歌赋、奏折、行文、碑文、传记及亲朋好友的书信交流,实事点评,著作序言,祭文、墓志铭等。而在王世海的书橱里,《王氏一家言》、《王氏世谱》、《乡园忆旧录》等“传家宝”都赫然在列。仅《王氏一家言》就有6部28卷。“我们还创办了《王氏文化》杂志,现在已经出版了8期。”王世海自豪地说。
说起王氏文化,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组织整理家风和续修家谱的王淼。来到王淼家中,他正在拉二胡,老伴闫爱霞则在一旁轻轻哼唱。作为大窎桥村鑫桥艺术团的成员,他们乐队经常为村民演奏父亲、母亲等弘扬正能量的歌曲和文艺节目。“我们还打算把优秀家风家训编成故事、歌曲演奏出来,让大家伙都感受到。”王淼高兴地说。“我有3个女儿,从小就要求她们本分、勤劳、走正道。现在,二女儿在天津理工大学教书,其他两个女儿都在本村。”而说起续修家谱,他告诉笔者,以前的家谱上只有辈分和名字,后来他们续修时就把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写成小传,续上族谱的已达6万人。
“董家也才续修了家谱。”村书记许立军说,“无论大家族还是小家庭,大家都自己的家风家训。”而良好的家风并非来源于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生于1949年的段绪良是大窎桥的老会计,在村里工作了41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自律,可谓是整个村的活字典和民俗专家。他家兄妹六人,都对父母非常孝敬,老父亲94岁、老母亲91岁,大家每天轮流送饭,整个大家庭四世同堂,相处融洽。而这与他家朴实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父亲曾担任洪山煤矿的矿长,从来不沾公家一分便宜。他记得小时候他和弟弟玩耍时从矿区里捡了一块铁拿回家,父亲严厉的批评后让他们送回去,反复强调坚决不能沾公家一分便宜。他毕业当了村会计后,父亲就拿反面的例子提醒他,让他一定守住底线,本分做人。正因如此,他40多年来从来没有拿过公家一分钱东西。
2016年4月,从山东省住建部门传来喜讯,大窎桥村被入选为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明清建筑风格的王氏大院。据悉,王氏从六世祖王崇义明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中进士开始,家世逐渐崛起,发展成为淄川县的望族。然后也像淄川的其他官宦家族一样,在城中建起了自己的宅第王氏大院。而现如今,除了王氏大院,村里还有二层小楼、多层高楼,依山而建的西山公园、村级文化广场,也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来到王氏大院,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许立军说,他们正在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对王氏大院进行修缮,整个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分三期,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集民俗村史、手工制作、旅游参观等于一体的文化馆所。目前建设的是王家大院的中宅区,刚开始动工,计划12月份竣工。
“你看,人家王世俊家培养的两个闺女,一个在上海的检察院、一个在青岛的银行工作,多争气啊,咱也的把孩子教育好……”漫步村中,村民的拉呱声传入笔者耳朵。
是啊,村民在农村,家庭之间是有比较的。比谁家出了大学生,比谁家更能勤劳致富,看谁家对老人更有孝心,看谁家兄弟妯娌间最和睦……在浓厚的文化滋养下,在良好家风影响下,大窎桥村的好村风蔚然成风,仅仅2年就出了20多名本科以上的大学生,处处彰显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作为一个拥有1200户、3200人的大村,大窎桥近二十年来无任何刑事案件发生,邻里和睦,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闫盛霆 仇慧清)
图为大窎桥村王世海(右二)与乡邻一起分享家风家训。闫盛霆 摄.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0 14:42:52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zcyst) 的帖子

感谢老师的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0 14:44:10 | 查看全部
好家风带动乡村文明建设作用不可估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