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9|回复: 1

揭密文物修复:“密室”里的“妙手回春”术

发表于 2016-5-20 00:49: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揭密文物修复:“密室”里的“妙手回春”术
2016年05月19日21: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中新社兰州5月19日电 题:揭密文物修复:“密室”里的“妙手回春”术

  作者 冯志军 高莹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看到的多是博物馆里展出文物如何巧夺天工,却并不知晓它从出土时的残损到最终完美亮相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主任陈庚龄眼里,文物修复是一项“妙手回春”的精细“手术”。

  5月18日,相比甘肃省博物馆展厅里人流不绝的热闹,几米之外的这处文物修复中心被一扇严实的密码门与外界“隔绝”。汉代青铜器和纺织品、西夏墓砖、大小不一的明清鎏金佛像等文物被分门别类安置于各个实验室里进行修复。过不了多久,它们也将加入到展厅的展示中。

  “文物修复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舒适和惬意,其实和医生看病是一个道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0年的陈庚龄18日向中新社记者透露,首先要对它进行全面诊断,然后“对症下药”,有些比较脆弱的文物,还要定期“体检”,并进行反复“修补”。

  在文物修复的工作台上,铺满了手术刀、镊子、剪子、钢锯、缝衣针、化妆毛刷乃至电钻等多个行业的工具。陈庚龄笑着解释说,在中国,目前文物修复还算是一项新兴行业,没有专门的工具,刚开始的时候多借鉴医生使用的手术刀等,随后根据需要,陆续纳入了一些其他行业的实用工具。

  文物修复的周期很长,根据“伤势”不同,需要经过从数周、数月、乃至数年不等的漫长修复过程。陈庚龄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说,这里有历史文物藏品在七八万件左右,每年需要修复的文物保守估计逾千件,还要承接外来的“急诊”,目前该中心22人的力量是“永远干不完”的。

  “尽管如此,在‘手术台’上是丝毫急不得,也马虎不得的。”他强调说,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对于修复者而言,要心怀崇敬之心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干预,保持原貌”;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希望这些“故事”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永无尽头的“手术”中。

  历时一个多月,一幅明清时期的“马饰蒙面”织品已初显轮廓,这是从业30多年的文物修复师赵喜梅一针一线,将一堆碎纸一般的残片拼凑缝合而来,不露痕迹。“一些文物一旦过了最佳抢救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损坏。”她对比着手机里的精美实物图片说,恢复原样尚需几个月。

  “修复文物是花钱的事儿,眼下没完没了的工作,正说明国家和社会对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赵喜梅对坚守了大半生的这项事业充满信心。(完)


分享到:
(责编:蒋波、李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6 06:57:24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