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9|回复: 1

培养“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的焦虑与担当

发表于 2016-5-20 04:53: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网成都5月18日电 (记者陈曦)5月初夏,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地照进室内,几台机车发出柔和的金属光泽。他左手将一张普通的A4打印纸,轻轻抚压在一个吹胀的气球上,右手持电钻对准纸张落钻。只见他双目微凝,鼻翼轻翕,悬空的右手铁铸一般纹丝不动。嗡嗡地钻击声中,纸上出现一个光滑圆润的孔洞,气球依然完好无损。
  
  游洪建用电钻钻穿了气球上的纸张,但气球却完好无损。(刘浏 摄)
  他叫游洪建,是绵阳市九洲电器集团机械制造中心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感动绵阳十大人物”,也是一位毕业于九洲技工学校钳工班的大国工匠。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今天,像游洪建一样的大国工匠们,是建设制造业强国坚实的人才基座。
  如何才能培养出“大国工匠”?今年全国两会上,与会的不少代表表示,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早在2014年6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培养“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承担着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职业学校走出的“大国工匠”
  5月9日上午,在四川省绵阳市九洲电器集团,一间门外挂有人社部颁发的“游洪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的房间内,记者见到了游洪建。
  
  工作中的游洪建。(九洲电器集团供图)
  “这间由我领办的国家级工作室是2012年成立的,四川省第一批。”这位九洲电器集团的技能带头人有些腼腆地说,他从小就喜欢悟一些小窍门,弄一些小玩意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感到枯燥,反而越做越有兴趣,“在我眼里,每个部件都不是死的铁块块,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我就是那个赋予它生命的人。”
  游洪建初中毕业就进入九洲技工学校钳工班学习,然后顶父亲的班到九洲电器集团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学习充电、深入琢磨加工技艺,最终成为一名拥有多项独门绝技和技术成果、享有诸多荣誉、培养了大量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大国工匠。
  谈到今天的成就,游洪建对当初培养他的技校心怀感激:“我的职业方向,我的整个人生,可以说当时在技校就确定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架、职业操守、工作态度以及初到岗位上用的一些基本技能都是在技校学的。”
  “现在人们对职业学校的看法不完整,学校自身的宣传定位也不准。”谈及职业学校的现状,游洪建说:“职业技能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补锅修鞋,也可以是航天飞船上高端精密件的制造,为什么一提到职业技术学校就只想到修修补补呢?人们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通道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以为进了职业学校就只能当一辈子普通工人,就没有前途。”
  “不过,现在职业学校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游洪建认为,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的东西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滞后现象,学生到了企业后可能还要重新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完整,“老师对技术讲得多,对兴趣引导少;对产品讲得多,对艺术灌输少。教学生做一件产品,不仅仅只是合格,还要做到最好最精,要充满感情,要有匠心,要突破自我,就像艺术创作一样。老师还应该多研究学生,看他兴趣在哪里,适合培养成什么人才,需要给他营造什么环境。”
  “普通学校的学生是智商型的,逻辑分析能力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情商型的,动手能力强。如果职校老师用智商型方式给情商型学生讲课,学生就只能听天书。比如讲力的三要素,普通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可能要讲几节课,职业学校只用一分钟。”游洪建随即抓起操作台上的一把锉刀,在一块夹好的铁块上用力一挫,然后指着铁块告诉记者,“这里是力的作用点,挫往前推就是力的方向,用力的轻重就是力的大小——就这么简单!”
  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训练中的曾正超。(十九冶供图)
  时间回到2015年8月17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闭幕。中国十九冶集团员工曾正超夺得焊接项目金牌,实现中国参加该项赛事以来金牌“零”的突破。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有人认为这块金牌的分量堪比当年许海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射下的“第一金”。
  今年4月2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曾正超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这位年仅21岁的小伙子,就是从攀枝花技师学院走出的又一位大国工匠。
  攀枝花技师学院隶属于中国十九冶集团,前身是十九冶技校。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恰逢那时高校扩招,技校普遍招不到生,国有企业办的技校又缺乏资金,好多都解散了,十九冶技校当时也解散了一部分。有了人才流失的阵痛,从2005年开始,集团便开始实施技能人才战略,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带动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十九冶集团副总经理李潇告诉记者,“没有一流的学校就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集团在技校实行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从生产一线抽调经验丰富的技师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周树春便是其中之一,曾正超就是他的学生。”
  “培养大国工匠,是职业学校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李潇认为,大国工匠不会一夜之间炼成,必须推行长期的人才战略。
  据李潇介绍,在对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十九冶和攀枝花技师学院可谓无微不至,学生们进入集训队后,不仅学技能,老师还会在思想上、生活上及人生规划上给予其帮助。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既会干还会说,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比如,曾正超经常到大会发言,不会讲怎么行?还有参加国际大赛,裁判都是外国人,不懂英语不行。为培养国际型一流技能人才,目前学校正引进外籍教师教语言。”
  记者了解到,十九冶不仅每两年要举办一次集团内部技能大赛,还积极承办国内、省内大赛,主动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通过各种比赛,一方面企业可以从技校选拔人才,另一方面技工和学生可以接触到国内国际顶尖技术,开拓视野,从而引领他们崇尚荣誉、追求卓越。
  
  眉山工程技师学院的学生正在实训。(陈希 摄)
  位于眉山市彭山区青龙镇的眉山工程技师学院,前身是中国水电七局高级技工学校。近两年来,学院培训、鉴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达3281人,举办各类高技能培训班132期共5500人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称号。
  5月10日上午,学院机械加工实训工厂内的几排机车旁,穿着橙色服装的学生正在忙碌操作,穿着蓝色服装的实训教师不时指点一二。
  学院党委书记代军告诉记者,技校是大国工匠的起点,为把学生培养成技术能手,学校采用引厂入校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操作师傅,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要求、质量管理,强化自身的技能、质量意识。
  来自甘肃会宁县的农村女孩唐敏是该校15级技师1班的学生,学的电工电子技术。“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想早点工作。哥哥和另一对双胞胎亲戚也在这里学习。”唐敏笑着比划了一个画画的动作,“我从小喜欢画画,所以最喜欢机械制图这门课。相信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者的焦虑
  在校学生7000人,就业率达98%——在业内看来,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校非常成功。然而,学校副校长张正武却感到焦虑。
  “目前,从顶层设计到相关政策以及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都很不公平。”张正武认为,“首先是教育经费不足。学生实训的机车与生产企业完全一致,有的一台就是几十万。机车越多,学生亲手操作的时间就越多,所以少了不行。现在技术更新快,这些设备也要面临更新,所以学校资金压力很大。其次是社会对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偏见,认为进了职校将来就没有什么前途,这是片面的。再次是劳动准入制缺乏。比如在德国,从事某项工作一定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才行。而我们很多企业为降低用人成本,需要工人就临时招聘一些,不管有无专业资质。”
  据四川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四川共有中职学生110.78万、高职学生40.12万,有中职学校550所、高职学校58所。其中,中职就业率达96%,高职就业率达90%,就业情况良好。但是,记者采访的这些职业教育者,都流露出和张正武相同的焦虑。
  眉山工程技师学院院党委书记代军认为,现在职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学校积极性不高,办学能力滞后;二是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技能人才仍面临发展渠道偏窄、待遇偏低等问题。
  “现在技校生源较缺乏。大多是考不起普高或上不起学的孩子才来技校学习。一般的家庭宁可让娃娃上大专也不愿意上技校。”中国十九冶集团副总经理李潇认为,要培养大国工匠,就要有相应的土壤和环境,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社会地位、成长空间都要改善才行。
  
  周树春在施工现场挥汗如雨。(十九冶供图)
  “前不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周树春和他10岁的儿子周坤到我办公室,我问周坤是否知道他爸爸作为一名焊工已经功成名就了,周坤说知道。我又问他将来是否愿意像他爸爸一样当一名高级技师,他非常坚决地摇头说‘不’。我又问周树春是否愿意让他儿子将来也走技工这条路,他也否定了。”此事让李潇陷入长时间的迷茫。他说:“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政府部门:任重而道远
  就大国工匠与职业教育这一话题,四川省相关部门的多位负责人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航天飞船能上太空,却造不好马桶盖,问题就出在能工巧匠少了。”四川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蔡存明称,过去二十年,我国对职业教育欠账太多,致使目前职业教育出现“三弱”现象,即教书队伍弱、办学条件弱、学生家庭背景弱。今后在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上,应该给职业学校的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前景,让其有着与普通学校学生同等的机会和成长道路。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过衍表示,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对一线工人的考核不应只是单一的计件,应综合考虑技术创新等;就政府而言,要用政策、制度引导企业根据技能要素合理设置岗位,并把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智力贡献等渗透到各种分配和工资待遇中。“但目前的情况是,体制内的,以文凭为标准设置岗位,体制外的,以计件定薪酬,没有体现对技能人才的尊重。”
  “国家在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客观上要求有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这让职业教育者看到了希望,但依然任重而道远。”过衍如是说。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杨亚培认为,“‘职业教育’这个词近几年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是,要改变中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政府、学校三方必须共同努力。”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马健建议把重塑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去推行。该处主任科员刘云则认为,职业教育固然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但技能人才成长的更大舞台却在企业,建议各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崔兴国在指挥安装大型水轮机球阀。(刘浏 摄)
  在四川省德阳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崔兴国正带领同事装配一个大型水轮发电机球阀。毕业于东电技校的他,26年来一直从事水轮机组装配工作,目前已成为公司水轮机装配的带头人,是该领域的高级技师和主任操作师。
  面对记者,崔兴国略带羞涩地讲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件事:两位在电子科技大学读书的中学同学来看他,他正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在车间劳动。当时,他心里非常自卑,感觉与同学的地位差距太大,真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现在我想对读技校的年轻人说,不上名牌大学照样能推动社会进步,只要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做精、做到极致就行。读技校未必就比别人差,我现在能坐在中央媒体记者面前接受采访,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一直矜持着的崔兴国笑了。
来源:贵阳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1:17:24 | 查看全部
劳动竞赛版块欢迎您快乐阅读,祝您周五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