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班组培训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我们一线员工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为帮助大伙“岗位成材”而搭设的平台。这一原本皆大欢喜的好事情,却因培训内容不合我们“口味”及“一锅烩”的培训方法,大家提不起兴趣,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培训与期望值相差甚远。我们期待能与授课人及时沟通,期盼“因人施教、灵活多样”的班组培训。
班组培训不能“一锅烩”
夏忠
12月7日上午,笔者信心十足地走进安徽电建一公司机械化大修厂班组培训课堂,为大家讲授“液压传动基础”。课讲到一半,我心里拔凉拔凉的,大伙呵欠连天,昏昏欲睡,根本听不进去。说实话,上这堂课,我是有备而来的,仅查找资料、模拟授课就准备了近半个月,授课内容,我倒背如流。我做梦也没想到付出的心血竟成了“催眠曲”。课讲到这个程度,我这个老师也该“下课”了!是授课内容不合大家的“口味”?还是我的表达能力不行?不甘心的我,走下讲台,寻找答案。
“我们对液压感兴趣,可是我们听不懂啊!”几个小伙子红着脸告诉我。
“不谦虚地讲这些内容,我十几年前就滚瓜烂熟了……”
“理论太抽象了,要是能结合实物讲解就好了!”
“少讲一点理论,多一些动手操作内容!”
……
通过大伙的诉说,我终于知道自己被迫“下课”的原因了,也知道了大家的需要:期待能与授课人及时沟通,企盼“因人施教、灵活多样”的班组培训。
一、 培训内容应“因人施教”。 班组成员因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的差异,接受能力及知识面也各不相同。例如老师傅对专业基础知识早已烂熟于心,而刚进厂的青工则接触专业时间不长,渴望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一锅烩”的培训,必定会出现老师傅“厌食”,青工“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结果。因此,授课人应在培训前与我们多沟通、交流。在准备课件时,应根据班组成员不同的需求,因人施教,该“开小灶”或需要“单兵训练”者,请给予耐心地辅导。
二、 培训方式应“灵活多变”。培训方式不应该仅仅只限于阴雨天气,把我们集中在一起,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子”的模式。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处处都可以是“课堂”。如把一些较为抽象的专业培训,融入到工作中去,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易学易懂。灵活多变的培训,不仅仅能激发大伙学习兴趣,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