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工会以技能竞赛引导产业多元化,促进就业创业——
解困:告别对“传统”的依赖
如何把困难职工从已经凋敝的资源性传统产业中“解救”出来,寻找到新的出路?
昆明市东川区工会不仅立足于困难职工帮扶,还扶持职工自主创业,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开展技能竞赛,积极为职工拓展各种就业渠道。昆明东川工会的“就业经”,对当下产业集中、依赖资源的工业城市,尤其是做好去产能安置职工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为铜所困”,表面上是一个城市的兴衰,更是东川数万职工的坎坷命运。 “脱铜解困”,表面上是一个工会工作的日常,更是工会发挥各项职能的创新与回归。
铜与东川职工的命运联系太紧密。2015年开年后,国际铜价迄今连续两年出现下跌,导致职工生活困难。
自古以产铜著称,1950年以后,为了开发东川的铜矿资源,一个名叫“东川市”的地级市应运而生,所探明储量经过近50年的采掘,终于宣告枯竭。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云南省政府的请示:“同意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东川从此降格易名,成为昆明市东北的一个贫困辖区。
迟学忠是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质检中心副主任,他告诉记者,东川经济六成以上依赖与铜相关的产业,“去年元月,铜价每吨跌破4万元;今年元月,跌破3万元,很多企业受铜价大跌影响,日子难过。”
“东川的经济结构对铜的依赖太严重,这就决定了东川职工生存现状的不易,也决定了我们工会工作的区域性滞后特点。”东川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邵文说,“这两年,国际铜价持续走低,导致我们不少职工收入偏低,生活困难。”
邵文“区域性滞后特点”的意思是,随着困难职工群体的逐渐缩小,在全国工会已经陆续把工作重点放在构建更加长效的职工服务体系的情况下,东川区总的困难职工不减反增,帮扶工作依旧“如火如荼”,原因就是,因为对铜产业的过份依赖,东川区的困难职工面还相当大。
面对此情,逼着工会想辙。东川区总工会认为,铜都职工如果就业不能多元化,就总会被铜牵着鼻子走。但就业多元化的瓶颈,又在于必须尽快培训职工掌握新的生产技能。
于是,东川区总分步骤对困难职工实施帮扶。
首先,开展困难职工临时性帮扶救助。对1000名困难职工给予1000元/人的救助,对100名考取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救助,将符合享受保障性住房条件的困难职工优先纳入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
其次,开展“送温暖”“送信息”“送岗位”“送服务”等“四送”活动,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为职工提供免费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同时从财政争取到50万元资金用于困难职工帮扶。区总拟定了《东川区铜都职工“十百千万”创业创富工程实施方案》,用两年时间,建立10个职工(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每年扶持100名职工(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头人;每年为1000名职工(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促进1万名职工(农民工)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步,就是依照区委“大美东川”的施政理念,围绕“美食东川、美丽东川、美在东川”的具体思路,开创就业新局面,以把职工从对铜业过分依赖的现状下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困难。
“4月底以来,区总举办了一系列的职工技能大赛,大部分与铜产业没有关系。”邵文说,“东川有着独特的气候和风土物产,我们想,不能让职工把所有的‘鸡蛋’搁在一个竹篮里,技术技能向非铜业的扩展很重要。”
记者发现,在东川区委所发的2016年“铜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文件中,规定开展12项职业技能竞赛,只有最后一项“矿山化验工”是铜产业的内容,其余11项,都与铜产业关系甚远,甚至毫无关系。
东川物产丰饶,出产云南独一份的面条、土豆,这两种美食作为东川美食的代表,是区委提出“美食东川”的根据所在。进入5月以来,区总就围绕这些美食的加工制作,组织全区职工竞赛中式烹调技术,“大美东川的构想,实则是利用东川的自然、物产和人文风情发展旅游业,引导职工向非铜产业领域发展。”
在东川区总一班人心中,职工技能大赛是作为一项产业引导信号来释放的。邵文说,“我们这次竞赛除了利用当地物产,在吃的方面搞中式烹饪竞赛外,还搞了餐厅服务、幼儿保育、医疗护理、教育教学、公文处理、银行柜员、钳工、电工、电焊工、装镶工等专业竞赛,这些专业都紧紧围绕市民生活或者公共服务来搞,目的就一个,要通过竞赛释放一些信号,引导职工跳出‘靠铜吃饭’的固化思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 陈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