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
5月是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世界,平凡铸就伟大。
在全省各地的项目建设工地,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埋头苦干,随着滴滴汗水流进脚下的这片热土,一幢幢大楼在长高、一条条道路在延伸、一座座厂房在落地……他和她用辛勤的汗水与勤劳的双手,为建设多彩贵州增姿添彩。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贵州建设任务繁重,仅高铁建设就有沪昆高铁贵州西段、铜玉铁路、成贵铁路贵州段等多个重大项目将紧锣密鼓地推进。
“铁军鏖战高铁路,黔山秀水卧蛟龙”。2016年贵州省高铁建设项目劳动竞赛誓师大会在成贵铁路施工现场举行,参加誓师大会的千余名铁路建设者发出了“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的豪言壮语。
因为劳动,所以美丽。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劳动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美主旋律。奋战在各行各业、坚守在不同岗位的广大劳动者,用汗水滋润着一方热土,用辛勤耕耘着多彩贵州,用执着践行着“工匠精神”。朴实无华是他们的外表,任劳任怨是他们的性格,坚忍不拔是他们的品质。此刻,让我们走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向这些普普通通的一线劳动者,致以我们崇高的敬意。
每个夜幕降临,贵阳市1.5环工程项目依然灯火通明,一群城市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为建设贵阳坚守岗位。
贵阳市1.5环工程项目是在现有的一环、二环之间构建的围绕老城区的快速环线,包括黔春大道、南垭路、朝阳洞路、富源北路高架段及东1.5环(原东二环及北二环局部),全长29公里,双向8车道。
5月下旬,记者来到黔春大道项目工程花果园建设工地。
“打造优质品牌工程、建绿色文明工地”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8台洒水车在施工现场不间歇地喷淋洒水,由于该建设路段与贵黄路出口交汇,必须保证现场湿法作业。
桥墩一侧的脚手架上,一群戴着袖套施工的男人们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1.5环的重要性,早点通车,贵阳交通将更加顺畅。”现场施工工人王启泰说。
老王是遵义人,以前一直随中铁隧道工程队辗转陕西、四川等项目工地。去年1月,他和8个老乡组队来到贵阳。从2015年国庆节开始,为保障贵阳1.5环早日通车,他和工友们一直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一年多来的节假日他都在工地上度过。
在工地多年,老王“偷师学艺”学会挖掘机驾驶,如今已经领证三年。笔者爬上了挖掘机,坐进驾驶室堪比“大蒸笼”,不到5分钟就耐不住高温逃出驾驶室,再看看老王,双手早已经晒得黝黑,一些地方脱皮。
“天气热的时候,在里面干一会就得喝点水,避免中暑。”老王说。
“进入3月,每天就必须戴袖套干活了。”老王扒拉着嘴里的烟杆说,“工地上没有树木,到处被晒得冒烟,我们戴着袖套干活,那是为了防晒,晒一天不脱皮晚上回去能睡个好觉。”
工地上有很多年轻的建设者,有的一再推迟婚期,有的举办完婚礼立刻复工,还有的甚至带病坚守,“吃点药,顶一顶不碍事。”老王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盼能早日修好1.5环工程,让贵阳的老百姓出行更方便,自己也能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
笔者从承建方贵阳市水交集团了解到,贵阳市1.5环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转移和分流老城区车流,联系城区各功能区,从而缓解城区的交通压力,加快推进畅通工程建设。在实现交通通达的同时,1.5环还将加速要素流动,实现城市功能的相互配套,并带动沿线区域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王启泰(左三)和工友们工休时间开心地聊天。 谢立桥认真检查施工材料。   地点:六盘水凉都人民医院建设工地
把每次施工都当成修建自己的家
 本报记者 黄瑶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正当人们享受轻松假期时,六盘水凉都人民医院建设工地依然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在工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正在跟工友一起搬运材料的谢立桥。
谢师傅今年34岁,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大许多。
“十七八岁就开始在工地上干活咯,从湖南老家到北京,再到武汉,现在又到了六盘水,哪里的工地有活儿干,我们就去哪里。”操着一口湖南口音普通话的谢师傅一边忙活,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上学时,谢师傅读书成绩一般,高中毕业后选择和亲戚一起到工地上干活。“当时只想着能找到一个养活自己的工作,去工地算是那个时候最好的选择了。你是不知道,刚开始的那几年,太辛苦了。”提起往事,谢师傅有些伤感。
既然没法跟别人比学历,那就跟人比努力。
干活儿时,他就在旁边偷偷观察那些经验老到的师傅们搬砖、砌墙的诀窍;别人休息时,他就在微弱的灯光下看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专业书籍。“多知道些知识,总不是什么坏事。”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当初的“菜鸟”小谢逐渐成为开始带徒弟的“谢师傅”。
“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安装幕墙,而我在这个工地现场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工地现场的安全、给人员分工、整理材料。”
谢师傅一边领着记者来到一堆建筑材料面前,一边接着说:“每天上下班,我都需要清点现场的这些材料,然后将数据上报,确保不会出现材料供应不上而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
正说着,谢师傅的电话响了。“是我4岁的小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挂了电话的谢师傅,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我们这些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奔波,除了过年能回家,其他时候都在外面,想家的心情真的很难受。”
因为家中还有年迈的老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谢师傅只能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而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
谢师傅说,自己在工地加班加点的工作,每个月也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除了寄给家里,自己每月还能存一些钱,“过年要给孩子们买些新衣服、新鞋子回去,还要发压岁钱,不然他们可不高兴呢!”
采访临近结束,一批新材料运到了工地现场,谢师傅又开始忙碌起来。看着他有些消瘦的背影,记者想起他说的一句话;“把每次施工都当成修建自己的家,这样就会更细心、仔细,将来住进来的人,也会更放心了。”
工人进行清土出孔工作。 地点: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地
争分夺秒战犹酣
本报记者 熊诚 见习生 余光燕
5月中旬,在位于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长兴大道东侧的工地上,记者看到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数百名工人头戴安全帽,满身泥浆地穿梭在围着护圈的孔桩之间,繁忙而有序地工作着……建设者们都在为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早日建成开学而忙碌着。
“为争取早日完成工程任务,260多名项目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节假日期间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家在当地的同事都没空回去一次,真是蛮拼的。”项目现场管理人员李晶晶说。
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是万达集团整县帮扶丹寨县的重点项目之一,以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扶贫目标。学院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该院校由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承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可容纳在校全日制学生规模2000人左右,项目预计2017年6月建成并交付使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项目于今年3月18日进入学校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目前正在进行基础孔桩施工。工地内共投入大型施工机械15台,小型施工机械50多台,工人200多人,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10栋单体建筑的孔桩作业同时进行。
为确保孔内作业人员的安全,项目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施工难题。“下井之前,首先要确保孔内空气安全,特别是挖孔深度超过10米后,需要用空压机进行孔底换气,保证孔内空气新鲜。”李晶晶告诉记者,为顺利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在加强现场监控测量的同时,还选择了合理的配套机械,以确保项目安全、优质、快速施工。
“我们整合集团所有优质资源投入这个项目,在技术、筹划、设计等方面比其他项目高出了一倍的配置,就是要用高标准来建设这个学校。”项目负责人蒋君介绍,项目部现在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孔桩工作完成后将立即进入下一阶段施工,争分夺秒抢时间,争取学院能够早日投入使用。
黄埔国际项目热闹的工地一角。 地点:黄埔国际项目建设工地
外乡人的贵州情结
本报记者 金艾 见习生 刘定珲
初夏时节的贵阳,绚烂的阳光透过云层,化作缕缕金光。
5月20日,记者前往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小河区黄埔国际项目工地。
踏入项目工地,百米高的大楼映入眼帘,工人你来我往,建材不断进场……
从工友手中接过安全帽,记者跟随项目经理杨垒一起乘坐施工电梯,一口气上到了36层楼顶。“我们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目前就剩抹灰、装修、外墙涂料,马上就封顶了。”一边往楼顶上爬,杨垒一边介绍工程进展情况。
“施工遇到最大的困难不是项目上的,而是如何安抚好农民工。”杨垒向记者解释说,随着农民工素质普遍提高,收入逐渐增加,他们迫切希望工地的生活条件和施工环境有所改善。我们要站在工人的角度,尽量满足他们人性化的工作需求。“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高了,施工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为此,中建三局一公司黄埔国际项目积极开展农民工业余学校,开设职工书屋,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生产需要;在生活质量上,为农民工夫妻设置夫妻间,保证24小时的热水供应;开展农民工集中入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当初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高楼林立。”杨垒告诉记者,一天天地看着高楼拔地而起,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到楼顶,就看到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人们分布在各个角落,忙活着手里的工作。记者注意到,每位施工人员都是“装备齐全”,楼的周边被绿色的安全网团团围住。
“我们的工程没有出过任何安全事故。”谈起施工安全问题,项目劳务安全员李贵军骄傲地说:“我每天每栋楼层都会走到位,排查一切安全隐患。有些工人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我就反复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大家嫌我啰嗦我也要讲。”
“为保证施工安全,每天早上工人还必须先在体验馆上半个小时的早课,强调安全生产和质量保障。”一旁的项目生产经理彭道银也忍不住开口,其次就是“早巡”,管理人员会全面巡查,排除安全隐患,最后还要对工人进行24小时全程跟踪,随时确保工人的安全。
48岁的彭道银来自湖北,主要负责工程的进度、生产、质量等工作。“要修好一栋楼,质量和安全都要放在第一位,得对社会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才行。”彭道银笑着说,2007年就来到贵阳,时间一长,都把工地当成家了。“我和工友们越来越喜欢贵州,愿意继续为建设贵州添砖加瓦。”
据介绍,黄埔国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6栋高层建筑即将封顶。
来源:贵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