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52|回复: 0

“60后”省部级如何“擦火”

发表于 2009-12-10 11:23: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中国政坛出现新动向——1960年代出生的省部级干部明显增多。有统计表明,仅地方200多名正、副职省级干部,“60后”已占到20%。担任正部级官员的“60后”目前已有5位。

   长江日报发表叶匡政的文章:有人用年轻化、高知化来形容“60后省长”,这其实还是表象。相比于前几代人来说,“60后”一代的个体与自由意识,包括对良知和真理公共性的认知,要远比前几代人丰盈。由于他们的青春成长期,恰好是思想空前解放的1980年代,比起后几代人来说,他们也多了一层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年龄在近30年来的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个指标有历史渊源与政治考量,但依然与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模式,有很大不同。像英法美这些国家,一般只规定获取某种政治身份的最低年龄。比如美国规定参选总统须年满35岁,当选众议员与参议员要分别年满25岁、30岁,但并无年龄上限。因为从理论上讲,政治家之间的竞争,靠的政治影响力和政治抱负,其实与大几岁小几岁没什么关联。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结构,年龄作为一个限定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体现了政治生活的相对公平。但也有显失公正的地方,比如35周岁以上的人,如果过去不是公务员,也就永远失去了成为公务员的资格。与共和国前30年不同,那时候的政治身份只有“阶级”。由于有了年龄限定,代际便成为近20多年来,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身份。政治的新旧问题,也往往演化为代际更替的问题。不同的代际,会有不同的政治行为模式,人们对政治理想的期望,也多寄托在这种对代际的身份期望中。“60后省长”作为一种新的政治角色,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这种身份意识,既是社会的产物,也会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

    小蒋随想: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使得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国人在成长环境、群体经历方面有着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年龄之间的思想与行为差异也被称为“代沟”。谈及“代沟”,一些人会想到贬义与矛盾。的确,老一代与新生代在思想碰撞与摩擦中会生出火花,但火花并不一定导致灾祸,火花也可以照亮前路与方向。因而,协调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党和政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而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在这一系列纲领性精神的缔造过程中,留下的则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足迹。中国选择渐进式发展道路,根本原因是出于稳妥,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激进冲突与社会断层。当然也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前路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正面临经济改革大刀阔斧、行政机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由此,也导致了权力腐败、社会发展不平衡、分配与社保不公平、阶层矛盾越发敏感等等问题。“60后”省部级的出现,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他们能否不辱时代的重托,他们将如何承上启下,他们将描绘怎样的历史图景,人民正在注视,人民也将做出最终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