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9|回复: 0

江北新区“十三五”规划启动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发表于 2016-5-30 20:17: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27日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覆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等园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总面积约245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465亿元。

“十三五”时期,是江北新区全新开局、加快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定位、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奠定实现未来更长远发展目标基础、提升新区区域经济战略地位的最关键的五年时期。

据悉,“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力争超过全市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完成,创业创新体系渐趋成熟,城镇化得到长足发展,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取得显著进展,新区建设局面全面展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不断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20%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3:55:42,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0%。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下降25%,万元GDP用水量下降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高于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的要求。江海联动、铁水联运、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台作用逐步显现,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协同合作不断推进。

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新区将重点推进六大任务: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

据悉,江北新区将致力于构建开放型创业创新载体,发挥高新区创新核心载体的引领作用,创建国家级科创中心,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共建,加快建设江北新区大学科技产业园。

同时,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为契机,新区将在原有南京软件园基础上,打造“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加快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高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源。

地区发展,人才是根本。打造高层次的人才集聚区、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是新区发展的重要工作。主要举措包括建立信息化人才动态管理与跟踪评价系统、提供完善且优惠的人才社会保障服务等。

开拓创新引领的产业高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是江北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按照规划,到2020年,江北新区将形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国家级制造业基地,四大产业百亿级企业各有1—2家,中国500强企业80家,千亿级产值企业1家,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80个。

构建新型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江北新区“十三五规划”对城镇空间布局也提出了相关要求。新区规划要求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大力优化新区空间布局,加快形成“1主(江北中心城)—1副(六合副中心城)—2个新城(桥林新城、龙袍新城)—8个新市镇(竹镇、金牛湖、马鞍、横梁、星甸、汤泉、永宁、八卦洲)”的城镇等级体系。

据悉,在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上,江北新区将抢抓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即将开通的机遇,统筹省内外沿江港口功能,集中做大、做强西坝、七坝港,加快口岸服务功能平台建设,构建长江下游重要的国际江海转运枢纽。大力建设多元、一体、畅达、品质、智慧、绿色的城市公交系统,确保到2020年,新区核心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

同时,新区将建设辐射周边的路网航运系统,努力实现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30分钟通达南京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加快加密过江通道规划建设,总的规划目标为22条过江通道,力争2020年前,在现有10条的基础上再开工建设4条。建成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动地下空间功能建设,完善市政综合管廊网络建设、推动建设海绵城市及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在打造“智慧新区”上,着眼建设国内一流智慧新区的目标,加快建设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推进江北新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合理建立信息化的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人才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社会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江北新区“十三五”规划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严格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大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一圈、三楔、多斑块”的网络状的生态安全格局。

针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江北新区将有诸多举措。在环境质量监控方面,新区将加强生态环境防治与管控,严格大气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保护制度方面,健全环保管理体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进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与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新区将积极开展节水减排。按照规划,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3立方米以下;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重点支流河道水生态修复与河道整治。加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周边水域整治,建立长效维护和管理机制。

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

江北新区将加快推进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动科技服务、运输服务、生命健康服务、创新金融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新区对外贸易比重年均提高2%左右,在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服务贸易集聚发展、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据悉,江北新区还将着力发展枢纽型和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新区港口建设,大力加强口岸环境建设,探索推进自贸区申报工作,设立江北新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新区将充分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加大力度融入全球经济,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国际合作方式向量质并举转变,合作方向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拓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深化与友好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进区域间务实合作,积极推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同样是江北新区“十三五”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区将重点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贸区等联动发展,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通为契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宁合城市群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协同发展;建立与周边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不断提高跨界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新区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

江北新区“十三五”规划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主要举措为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行“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同时,新区将全力建设“国际健康服务社区”,加快引入国际一流医疗机构和医疗企业,促进医院、医疗研发、医学院、康复机构及相关配套设施在国际健康服务社区的积聚,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以南京为核心、服务南京都市圈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国际医疗和健康养生服务中心,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医疗、养生、康体、养老、培训等功能与一体的现代健康服务社区。

新区的治理模式也将有所创新,未来几年将构建“多元融合、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管理服务。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中心城、副中心城以及新市镇的旧居住区更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

探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据悉,江北新区建设将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围绕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规划及土地规划、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区域内经济管理和建设开发事项行政审批、统筹区域项目建设“五个统筹”,整合区域内各类行政资源,形成协同管理、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管理模式;

同时,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将成立,开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工作,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规范市场秩序。

在国土管理工作方面,新区将优先做好规划国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由新区规划国土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江北区域城乡发展规划和国土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推进“多规合一”,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制度创新;统筹推进新区范围内土地储备职能整合,建立统一的土储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土地储备和开发水平的提升。


江北新区“十三五”规划还提出,有序推进财税金融与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完善财政体制是工作重点之一。新区将理顺新区管委会与新区内各行政主体之间的财税分配关系,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园区开发+产业带动”企业导入融资模式,在新区CBD、国际健康城服务社区先行试点实施PPP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全面加速产城融合。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还包括运用大数据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江北新区将建设全国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应用发展,以服务民生、服务企业为核心,以提升新区运行效率、管理能力为目标,打造高效便捷的协同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商事服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工程,使城市运行更安全、经济发展更协调、政府管理更高效、公共服务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捷。(段世静 杨倩菲)
来源:凤凰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