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毫厘之间抖绝活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打磨一块刀片,其平面度误差要控制在0.01毫米,两个刀片合成后的间隙差距要控制在0.01至0.02毫米之间,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这种毫厘之间的精密作业,居然可通过手工来完成。华菱涟钢装配钳工陈文斌,正是因这种手工绝活享誉业内。
今年41岁的陈文斌,在涟钢从事装配钳工已22年。如今,他是冷轧板厂机械作业区重卷点检班班长。
去年3月,冷轧板车间有两把镀锌气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缺口,导致气流不均匀,容易造成镀锌板“花板”。
镀锌气刀一个新刀片就得花20万元。这些气刀设计使用寿命可达五六年,但实际生产过程中,一把气刀往往不到两年就会损坏。
厂里本来想把这两把气刀送到外面修补,但由于对精度要求高,而且又比较薄,往往修好了这个部位,损坏其他部位,所以找了很多厂家也没人能接下这活。
此时,陈文斌主动请缨,打算自己啃下这块“硬骨头”。
接下任务后,他先是把缺口堆焊起来,然后进行钳工粗加工、精加工、研磨……
刀片的长度是1.9米,修补的难度主要是精度控制,“手微微一抖,误差就超过了控制范围”,实际操作起来,陈文斌也感到难度极大。
他接连试用了几十种方法,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经过10多天的琢磨,发现问题都是出在打磨的力度和加工设备稳定的控制度上。在接下来作业中,他特别小心地把握住这两点后,果然获得了成功。
“精密加工,工具特别重要。”陈文斌除了配置世界上最先进的钳工设备外,自己还研制了一些独特的细微工具。他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放着40多套钳工工具,除开各种锉刀、扳手不说,光是精度测量工具就有10多把。
这种可以与精密仪器作业相媲美的手工绝活,是陈文斌20多年来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陈文斌跟着师父,做模具,学检修,从头道工序一直跟到最后一道工序,锉、锯、钻成了家常便饭。
陈文斌还总结出“五感”法:即“听、看、摸、闻,问”对设备进行检查。
2010年1月,涟钢成立冷轧0#轧机改造工程项目部。陈文斌被抽调参加项目改造。在此期间,他制定出了一整套缜密的安装调试方案,完成轧机各技术参数的调整与检测,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得到了外方专家一致赞许。
陈文斌精湛技艺声名远播,曾获得“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湖南省技能大师”“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