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观刈麦
周末,我们几个同事骑着单车,远离市区的喧嚣,向山区浩浩荡荡出发,恰逢麦子收获时节,“芒种忙、麦上场”。远远的就看见轰鸣的收割机在平坦的田野里来回奔驰,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忽然内心也股丰收的激动。途中驻足田边休息,清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麦子混杂着土的清香,在地头等待装麦子的人们,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默念:“今年又是好收成啊”。注视着这份笑容,思绪又飞到了儿时麦田里游戏的景象。
那时没有全自动收割机,全部靠人力来完成,先用镰刀割麦子,一把一把放倒,镰刀割到手、割到腿的情形每年都有,割完后堆在一起捆起来一点点拉回家,这时,我会一个人跟在板车后面收尾,捡掉落在路上的麦子,那是我们的“勤工俭学”。
麦穗拉回家后开始脱粒,几家人共同出资买的脱粒机,农忙时节根本不分昼夜,排队使用,有时候半夜起床“打麦子”,有时候也会在中午炎炎烈日下,听着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被太阳的灼晒、飞溅的麦粒以及激荡的尘土搞的又累又饿又渴。麦子在太阳下反复推、翻,暴晒几日,趁中午太阳最热时,颗粒归仓,便于封存。脱完麦粒的秸秆还要堆起来,秸秆垛子就是手工制作的“蹦蹦床”,捉迷藏、翻筋头,儿童欢乐园,变着花样,无所不能。
那时,收麦子前人们需要准备很多东西,就像战士迎接一场“硬仗”一样,生怕有什么纰漏,反复清点、检查农具。收麦子时,在田间地头,捡遗落的麦穗,在秸秆堆里“扬出”迸溅出麦粒,儿时不解大人们为什么那么“吝啬”,已经收获了那么多,丢点没关系。后来才慢慢理解,那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那是上天的恩赐,要学会感恩。
耳边机器的轰鸣声戛然而止,思绪这才慢慢的从回忆中不舍地抽出,不知过了多久,地头的人们拿着口袋开始回收胜利的果实,希望那个口袋能装满那份辛勤的劳动,装满那颗期待已久的心。
(高凯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