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鸥保护协会创始人刘德天——
要呼吁更要行动
本报记者 赵贝佳
一位环保民间组织工作者,最近被环保部长“点赞”——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环保部长陈吉宁讲述了刘德天的故事。
刘德天何许人也?他是我国较早创办的环保民间组织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创始人。面对环保部长的肯定,刘德天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对广大环保民间组织的肯定。”
谈到当年投身环保的初衷,他颇为感慨,“最初作为记者接触到了环保领域。上世纪80年代,我写了很多报道宣传丹顶鹤保护。90年代,我们揭开了黑嘴鸥的繁殖地之谜。那时起,我意识到仅通过宣传去保护环境是不够的。”
刘德天认为,环境问题就像一个“落水者”,这时岸上的人呼喊救人是必要的,但如果每个人都在喊,却谁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会溺水而亡。
为了“既呼吁救人,又下水救人”,刘德天在1991年成立了黑嘴鸥保护协会。协会虽以黑嘴鸥命名,却不局限于这种鸟类,而是坚持“黑嘴鸥—鸟类—湿地”的保护路线。“保护鸟儿不能死守鸟巢,而要放眼整个湿地。如果大环境被破坏了,黑嘴鸥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无法存活。”
辽宁盘锦的南小河有2.8万平方公里的湿地,栖息着全世界50%的黑嘴鸥。这里2003年之前未被列入保护范围,偷猎、捡鸟蛋现象严重。如何拯救这片“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刘德天的心头大事。
为引起公众重视,他设计了“送黑嘴鸥雏返回家园”的活动,将一只曾经被日本专家“判死刑”、后经会员照料康复的黑嘴鸥,带到南小河湿地放飞。协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学生朗诵诗歌,现场的油田工人、芦苇场职工和环保工作者,都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注意保护鸟类。
这件事启发了刘德天,他总结出全方位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方法——注重环境教育,特别是在环境事件发生现场的教育。刘德天在此基础上提出“飞鸟战略”:“鸟头”即总目标是保护黑嘴鸥,“鸟身”是保护黑嘴鸥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鸟的两翼”分别是开展环境教育和打造黑嘴鸥文化。
刘德天和伙伴们多年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参与环保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范围渐渐超出了盘锦本地。25年间,协会会员规模从47人扩展到了3.2万人,黑嘴鸥的数量也从1200只增加到了1.1万只。刘德天很欣慰,“环保公众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这些年我们累计吸纳了16万名学生参与保护活动,他们是将来社会环境共治的骨干力量。”
“‘十三五’规划提到,针对环境问题,唯有‘共治’才能‘共享’。我相信,只要开动脑筋,坚持做下去,随着社会公众认识的提高,环保民间组织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德天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