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洪作
编者按:
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企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出现了一些企业倒闭、员工回流的情况。灵山作为劳务输出的大县,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到了家乡。而之前,灵山已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主动地回乡。他们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学到了生产技术,掌握了管理技巧,积累了原始资本,回到家乡后,他们或建工厂,或搞种养,或创企业,或办实业,在家乡闯出了一片天地,创出了一番事业,从而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小老板甚至企业家的蜕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打工体验,他们的成功经验,他们的创业故事,也许对今天回乡的人们会有一些启发。为此,我们约记者特采写了几个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故事。
现在的北部湾正风生水起,我们的家乡正步入高速发展的最好时期,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建功、大展身手的最好所在,希望我们钦州涌现出更多由本土农民工起家的大老板和企业家,为钦州的更快更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说起梁赞来,灵山县丰塘镇修竹村村民家喻户晓。他有过十几年到广东的打工的经历,后来回家乡创办事业,获得了较大成功。2005年被评为灵山县第一届外出务工创业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推选为灵山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钦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外出创业青年,2008年又被推荐为钦州市海外商会理事,最近又被推荐为自治区优秀农民工评选。
凡事有心成就艰苦创业路
现年37岁的梁赞来系修竹村委会根竹村村民。他初中毕业后孤身一人南下海南,在堂叔那里边干边学种养知识。在有了一定经验和积累后次年回到村里承包集体鱼塘和山林进行生态立体种养。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当时市场环境的恶劣,最终放弃了农村立体种养项目,再次南下。
1992年,梁赞来到了广东的佛山,应聘进一家制衣厂做流水线工人。他凭借自己的悟性以及勤奋,受到车间主任和厂长的赏识,很快从一名普通流水线工人提升为班长、车间主任。在这期间,他慢慢积累了一些管理知识和经验。
作为一个年轻人,正是充满激情和满怀希望的阶段,他不满足于做一个打工仔。在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他渴望着能有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制衣厂工作2年多后毅然辞职。这个阶段,正赶上中国经济低迷和政策调整。工作不再那么好找,创业机会也不那么好把握。这期间,为了生计,梁赞来开始转行做五金安装,这是一份苦累脏的露天工作,跟着工头转战珠三角地区。不时还因为没有接到工程项目面临无业的问题。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跟着工头做五金的过程中, 梁赞来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帮助工头统筹安排项目进展,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也受到工头赏识。这个时候的梁赞来,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创业条件,叫上村里的伙伴组成五金安装施工队,开始从小的工程公司接工程任务。
这一创业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过程。在梁赞来的带领下,队伍不断壮大、工程实施能力也日益提升,在珠三角五金安装行业这个阵地上有了点名气。为了更好地承接工程项目,他们把省下的资金购买五金安装设备、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队伍。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量,他们打破传统方式,敢于投入做公司广告,并通过不拘一格的办事方式为他们赢来了机会。
从1998年开始,珠三角市场的钢结构安装行业迎来了发展高峰。他抓住这个能与行业内大公司合作的机会,学习行业内优秀公司的管理方式、工程技术经验等。随着事业的发展,他的团队已经发展成200多人。随着队伍的扩大和设备的增多,也为了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钢结构行业,他独资注册成立了“佛山市南海博来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年生产钢结构能力达12000吨。同时取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资质证书。他们凭着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雄厚的实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大型厂房、生产车间、仓库、展厅等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工程,使自己的创业迅速发展起来。
为发展家乡事业尽一份职责
梁赞来一直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决定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2007年,梁赞来调拨资金2000多万元回家乡投资,并筹划组建“广西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充分依靠灵山的资源优势,投资开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积极发展农业科学事业与农副产品深加工,努力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
他的家乡丰塘镇,具有比较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现在茶叶种植面积达一万多亩,被钦州市命名为“茶叶生产大镇”。在八十年代,丰塘镇的“灵丰牌”2号、5号红碎茶曾荣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为了重振家乡茶叶生产雄风,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提高茶叶生产品质和茶农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梁赞来投资500多万元,在家乡建立了生产加工基地——阳光茶厂,组建绿茶、红茶、黑茶等三条茶叶加工生产线,挖掘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立新名茶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本镇投资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点,聘请资深农艺师驻村免费指导农民按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并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农产品协议,让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目前,已经在丰塘镇建立茶叶种植管理基地和辣椒生产基地。谭龙村去年0.5元/斤的云南大叶种茶叶没有人收购加工,通过梁赞来所属公司投入资金和肥料重新对茶园进行管理,320多亩茶,每公斤保护价0.6元/斤,单此项目全村每亩增收5000多元。通过建立辣椒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农民种植600亩,亩产值3500元。
为发展壮大茶叶生产规模,梁赞来还与国有东风华侨农场签订合同承包八一茶场,并延伸承包周边茶叶生产场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万亩茶园,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通过对灵山八一茶场茶园复产管理,由原来的茶叶无人收购到按市场价收购, 使原八一茶场职工增收和邻近村民增加就业机会。
位于梁赞来家乡的“绿思灵”矿泉水厂,由于经营不善被拍卖,现在已经由梁赞来收购和改造,现已订购自动生产线设备和进行厂房改造,年内可望投产。水厂的重新开发使村里又有了经济支柱。
回报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社会回报了我,我必须回报社会。”这是梁赞来经常讲的一句话。几年来,他一直关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以身作则,为建设公共公益事业捐献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累计金额达100多万元。捐资为修竹小学、友僚小学、丰塘中学等整修了部分中小学校舍,每年的教师节为丰塘镇教育事业捐资共10多万元,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就读大中专院校。2002年,他带头捐资10万多元并发动群众治理村容村貌,修建了水泥三面光排污水沟等公共设施,改变了污水横流的旧村貌。2003年以后,他又带头捐款及亲自主持修建了根竹村2公里4米宽的水泥路。据统计,几年来,梁赞来为家乡修路无偿捐款58.4万元,补助村小组干部建设公益事业误工费约3.6万元,资助根竹灯光球场1.45万元,在今年四川抗震救灾中,梁赞来共捐资4.125万元;同时,每年还拿出资金慰问本村有困难的农户、村干部和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