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石一溪
5月上旬,在中宣部召开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了第八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进入行列。(新华社)
当前随着国内文化市场需求的快速上升,可以说文化企业迎来了一个“黄金期”,不断刷新的票房、持续攀升的文化产值、大量的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带来了一批文化成果,催生了文化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文化产中诟病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一些文化产品依旧良莠不齐,特别是新生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其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受众广泛,然而,在文化产品提供的质量水准差强人意,甚至一些文化企业也暴露出了严重的道德问题。比如直播平台的一规范、搜索引擎上的“潜规则”等等问题,损害了整体文化产业的大国形象,损害了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这固然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揶揄,但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不能或者不愿静下心来做更深、更细的精神产品。在文化产品这一独特的精神产品上,追求“差不多”、“牟利性”,就谈不上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了。在今年两会后,“工匠精神”就已成为新“热词”,折射出全社会对质量兴国理性回归的呼唤。笔者以为,对于当下大大小小的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弘扬“工匠精神”乃一副“醒脑剂”。
当下文化产业要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那种“大跃进式”的文化发展规模已经渐行渐远,文化产品正由粗放型向精品型转变,文化产品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
面对文化领域新理念,文化企业要坚决摒弃“重利轻义、重量轻质”的惯性思维,而要秉持“工匠精神”,少一些急躁、焦躁、浮躁,多一些专注、专业、执着,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色彩,多一些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敬畏,多一些对文化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尊重,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忠于职守严谨敬业的“工匠精神”成就文化企业新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