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9 22:01:33
|
查看全部
与其甩脱对手不如拥抱客户
如欲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可以做的无非是这样两类活动:一是提高自己,二是打击别人。
前者注重创新,后者注重遏制。当然,二者可以同时并举。创新,可以在现有市场的竞争中进行,也可以通过开辟新的市场而实现。同样,打击对手,可以在现有市场中展开,也可以通过市场创新而实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市场创新,虽然有打击对手的功效(而且经常是无意的或间接的),其出发点其实仍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为顾客服务的能力。
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一个企业可以铲除对手,收编对手,或者与对手长期僵持。而现实大家所关心的所谓“甩脱对手”的说法似乎令人费解。如果对手已经被甩脱了,它还能被认为是对手么?同在一个市场中,又怎么可能将对手甩脱呢?商战不同于体育竞赛。在体育竞赛中,甩脱对手就会脱颖而出,赢一次。而商战则是有连续性的,通常没有固定的终点。因此,只要对手不死,就无所谓什么“甩脱”,只是对手在某一轮的竞争中暂时没跟上而已。
微软可以铲除或收编对手,一家独大,坐享垄断利润。而在双头垄断、寡头以及更多企业共存的市场状态中,更常见的则是僵持。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软饮料行业争斗了一百多年,谁甩脱谁了呢?
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前高级经理GuyKawasaki曾经在其《革命者的规则:资本主义宣言》一书中提出“跳到下一个增长曲线,而不是在现有曲线竞争”的说法,应该说道出了“甩脱对手”的精髓。甩脱对手的实质是自己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这一点无疑是需要肯定和褒扬的。但是,我想进一步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对手或直接面对对手,而在于通过创新更加准确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所以说,与其甩脱对手,不如拥抱客户。
其实,创新的实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提供卓越的价值。企业最终应该盯住的是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20世纪80年代,战略专家大前研一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规劝大家“回归”战略的本质:千方百计为顾客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器风靡美国市场,惹得美国脱口秀《今晚秀》的主持人如此自嘲:“美国市场上最好的烤面包机大多是日本造的,而令人苦恼的是日本人根本就不吃烤面包片。”至少,日本人知道美国人怎么吃。日本人也的确爱琢磨。比如,把西瓜种成方的(容易运输),织出带脚趾孔的袜子(讲究品位),给大鼻子美国人设计出杯口上有凹口的杯子(细心关照)。有些“创新”,虽然荒唐可笑,甚至无聊,但其意图却总是在为顾客着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