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7|回复: 0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令联合国高官叹服

发表于 2016-6-11 19:51: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0多岁的吴丽贞也算是个见过世面的农民:与省部级领导交谈过,回答过院士等科学家的提问,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更是寻常之事。6月5日上午,她会见了一位更高级别的“领导”: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
    在浙东南的山间小村,隔着一米宽的桌子,总干事问吴丽贞:“你为什么要开餐厅?”
    好怪的问题,挣钱呗。然而,吴丽贞的渔家乐餐厅不是开在省会县城,也不是开在通衢大道两侧,而是开在浙江省青田县一个叫龙现的小山村里。从高速公路出来,还得开四五十分钟的车上山才能到达。
    就是靠着这个渔家乐,吴丽贞买了汽车,盖起了5层小楼,还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年收入多时能有一百多万,令总干事感到好奇。吴丽贞坦然回答:“外面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很多,他们要在我们这里吃饭,我就开了个餐馆。另外,我还能卖给他们田鱼干呀。”一说话就哈哈笑的吴丽贞也感染了这个67岁的大胡子老头。当然,村妇也很懂“外交辞令”,不忘补一句:“这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啊。”龙现村挂上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牌子,这里就成了游客慕名游览之地。
    格拉齐亚诺是在参加了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会议后,专程从西安来到青田县探访“稻鱼共生系统”的。这是总干事本人第一次专程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考察。
    2002年,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第一批保护试点。所谓稻鱼共生,其实就是在水田里既种稻又养鱼,稻鱼共生。这个在中国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作方式,可以满足山里人既有粮吃又有肉食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如果不计生态环境成本、不考虑社会与文化效益,稻田养鱼也就失去了优势。”现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的闵庆文说,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稻、鱼的品种资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丢失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人类来讲是危险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的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弘扬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机遇。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李文华院士及闵庆文研究员团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上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其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陪同总干事考察的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处牛盾大使说,现在世界上有15个国家的36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令我们自豪的是,中国申报成功了11项,居全球各国首位。
    看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工作,总干事高兴地说,我看到了一种非常好的保护方式。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各国学习的榜样。
    6月初的浙东南,正是农忙时节。梯田水面波光粼粼。在龙现村,总干事走上梯田,观看水牛犁田,农民插秧,并上前询问,还与农民一起在水田里放养了鱼苗。当他看见几个农民戴着草帽、挑着担子走过来时,也兴致盎然地顶起草帽,接过担子挑在肩头,做了一回“中国农民”。
    对此,闵庆文研究员说,其实,观看水牛犁田、农民插秧、放养鱼苗,包括挑挑担子,这些耕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传统农业中还有许多旅游资源可以开发”。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技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