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趋势——独立运营、自我造血、国际合作,孕育广阔未来
尽管模式各不相同、规模大小不一、产业各有侧重,但较为成功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普遍具有实体化、资本化、国际化三大共性发展趋势,而这也为传统高校和科研院所跳出市场化门槛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实体化——作为目前运作比较成熟、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比较突出的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都拥有一支600人以上的独立科研力量,其中80%以上人员都来自于市场招聘,可以组成数个甚至数十个团队与企业进行对接。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部分缺乏独立团队的新型研发平台发展相对缓慢。一所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坦承,由于多重原因,该院一直未能形成研发队伍,主要依靠将企业需求带回学校本部对接,“结果就是只能收取微薄的服务费,形不成有效积累,也不能及时满足企业需求,发展十分缓慢。”
资本化——在全面对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主动“断奶”,通过“投资公司+孵化器”方式推动研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依靠政府输血的平台活不好、活不长,是绝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的共同心声。而通过孵化器方式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引进企业和社会资金孵化科研项目,是它们的共同选择。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该院的突出特点就是一开始就没有“皇粮”,而是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股权投资体系来孕育孵化技术项目,“迄今为止我们一共孵化企业超过1500家,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研究院拥有股权的企业超过150家,如果没有投资平台、没有自我造血功能,我们就会成为政府的负担,走不了多远”。
国际化——研发资源和研发人才配置国际化程度较高,主动惠及国际创新资源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这一点在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等国际竞争较为激烈的关键性领域更为突出。
扬州市科技局局长杨蓉说,仅该市启动的科技合作平台就先后与美国、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国际科研合作格局。
一些机构还将自己的触角主动延伸到海外,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介绍说,该院目前已经在美国硅谷设立了分院,主要目的就是在那里连接最具活力的创新资源。“这样就能和国外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发挥我们的制造优势。”
(据新华社广州6月12日电 记者王攀、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