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21 21:16:15
|
查看全部
就业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郭先生向记者透露,所谓“就业歧视”的产生,其实是企业无限抬高就业门槛的结果,“当然有时是出于岗位本身的需求,更多的原因在于现在竞争太激烈,比如说我这个岗位要招十个人,但有一百个人来报名,所以抬高条件择优录取。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招聘的标准被一再地过高设置。”
郭先生认为,产生“就业歧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不愿意承担一些责任或风险,“像常见的‘要男不要女’,理由给的冠冕堂皇,说到底,不过是担心女性结婚生子耽误工作;像有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潜台词是希望员工立即能上手工作,降低或消除培训的成本;有的非本市户口不要,怕留不住人;还有的要求年龄,担心年龄大了发展空间小,职业周期短。”
向“歧视”说不 需多方合力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表示,“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在就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歧视现象,必须加以纠正。而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需各方面共同参与。”
“解决就业歧视必须多管齐下。”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高校毕业生服务部部长刘凤景说,“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包括毕业生自身各方共同努力。”
刘凤景表示,“从政府的角度讲,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招聘政策和制度,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对招聘过程中的歧视现象严厉打击;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做好预警;对企业来说,应自律,理性用工,多方合作共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
对于“求职路”上的高校毕业生,刘凤景建议说,“学生应首先了解目前就业环境和形式,把握好就业途径,另外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积累,更要注重软实力的培养,包括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要确定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后,要加强学习政策法规,增强维权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就业歧视”,求职者不能承受之重。当素质和能力不是企业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出身、性别甚至星座、血型反倒成了企业用工的盘算标准,这不是企业的时尚,而是对人才价值观的畸形理解。在“史上更难就业季”面前,越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越凸显公平的重要。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并不是一纸空文,需一套强有力并行之有效的措施长效实施,并切实由政府加强监管,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是根治“就业”歧视的一剂良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