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季羡林在北京大学朗润园的旧居于12月16日发现遭到盗窃。几千册珍贵的线装古籍,数量不等的佛像、铜像被盗。最新的消息是,警方已抓住嫌疑人,被盗物品已然追回。
东方早报发表五岳散人的文章:这件事无法不让人想起季先生生前最后那段日子所发生的事情。从当时的新闻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大当时对季先生之“重视”真是空前,不但很少让人去探望,连季先生自己想花些钱都被限制着。季先生在接受某周刊采访的时候说:“我是周扒皮,最后只剩一张皮了。×××发财了,××也发财了,我成了穷光蛋,我拿100块钱都困难。”不知是不是北大方面的公关工作得当,前一起疑似“内鬼”的事件(他的秘书涉嫌盗窃其收藏品)很快就无声无息了,最后到底是个什么结论,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此事的重点倒不在于此,而是如北大这样的学府对待一个学术大师的态度。记得有先哲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学校的镇校之宝是它拥有或拥有过的学术大师,否则的话,未名湖畔再怎么风光旖旎,也不过是一弯浅水罢了。从各类报道来看,北大对季先生的态度确实像是饲养一尾高档的观赏鱼,有着按照级别所给予的照顾,也有着当做摆设的冷漠。甚至在出事之后熟练运用太极功夫进行推搪的手段,都显示出其态度之暧昧——那些几乎是需要搬家公司才能运走的东西就那么消失了,作为一直强调校园管理的北大校方,不知该如何解释?前段时间,有个中学校长推荐的特招生在被北大面试的时候问招考人员,现在的北大是否还有当年的勇气与志向?那个招考人士回答得颇有官场特色:“特定的时代大学的使命是不一样的。”这话说得就像现在这些事情的注解似的:真正的大师成了观赏品与装饰物,而围墙倒是拆了又盖、盖了又拆,大量博士文凭颁给了官员与商人,就连推荐研究生都考虑到了出身,还说这是符合规定的。越是市场经济,也就越需要有大师、文化与象牙塔,而在这种状态下,一个大学的堕落比一个政府机构的堕落更让人痛心。
小蒋随想:名曰“国宝级人物”,言必称贡献巨大,说得倒是挺热闹,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对季羡林的认识未必有多深入。季羡林不是神,他头顶上的光环并不是他自己散发出来的,而是有人故意在其身后打开探照灯,晃得你睁不开眼。在许多人犯晕之时,季羡林老人的可贵之处是,自己依然清醒。所以,他请辞“泰斗”、“国宝”、“大师”这些听上去很美的桂冠。不过,“造神”的人并不答应,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造神”有什么好处?把一尊“大神”供在自己的庙堂中,无疑会起到蓬荜生辉的效果。慕名前来“朝圣”的各方人士,多少都得留点“香火钱”。还可以找有关部门多要“赡养费”!无奈,“人造之神”终有驾鹤西去的那一天,名校虽不至于因此断了香火,但毕竟是损失了一个重要的“供奉点”。按说,手稿与藏品是最能体现季羡林价值的东西,应该倍加珍惜地供着。可从两起盗窃案发生来看,北大是怎么重视“泰斗价值”的?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泰斗价值”对某些人就是拿来变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