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2|回复: 3

“沉默的对手”来了职工去哪儿?

发表于 2016-6-27 04:04: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面对效率高、风险低的机器人浩荡“来袭”,产业工人会作何感受?他们会担心被“抢饭碗”吗?他们又如何顺应“人+机器人”的变化趋势?
      勃林格殷格翰———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制药公司就进驻上海张江“药谷”。近几年,上海工厂逐步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制药机器设备,其设计和管理标准可以和任何其它国家的勃林格殷格翰工厂媲美。
      换上无菌白大褂、绑起头发,戴上口罩、帽子后,再套上两层鞋套……当记者穿过层层关卡进入工厂的内部车间时看到,十几台机器人、机械臂组成了一整条药品流水线,有的贴标签、有的忙装盒、有的在检测……通过一道道先进的设备仪器,经过加工的盒装药剂正鱼贯而出。
      [我们要让机器人“步调一致”]
      工程师熟悉“读懂”机器人
      人物一:彭峰
      技术运营部生产线工程师
      70后的彭峰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自2006年进入勃林格殷格翰以来,至今已是第十年。这位技术运营部生产线工程师回忆,刚来的时候工厂的规模还很小,职工总共才80来个,生产线也不过几条。
      近几年,上海工厂逐步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制药机器设备,其设计和管理标准可以和任何其它国家的勃林格殷格翰工厂媲美。
      优美流畅的工序循环往复
      “沉默的对手”机器人到岗后,节省人力、效率提升、产能稳定所有这些预期的效果都逐一显现。
      在勃林格殷格翰的一条药剂生产线上,学名为“盐酸氨溴索”的止咳注射液正源源不断地经过一道道加工变成完整的盒装成品———
      贴标、入托、装盒、检重……,机器人手臂在忙碌中不失条理,一把“抓”起5个注射液小瓶,压入进前道机器人用PVC膜经过加热成型后制成的“塑料托”里;
      接着,两名工人从生产线两边将原始扁平的盒子以及未经折叠的说明书加进生产线里,这时,“装盒机器人”分两头同时运作:一边将盒子撑开立体化,一边把展开的说明书折叠好;
      紧随其后,它与前道设备配合有致:把已经装满小瓶子的托和说明书,精准地“推”入药盒中,仅数秒间,便完成关盒,精巧的机械钳“翻飞”,如此循环往复,分毫未爽。
      而事实上,如此流畅而美妙的场景并非一蹴而就。
      机器人之间的匹配要靠人
      “各个机器设备之间的速度匹配十分重要,而这完全要由人来把控。”彭峰告诉记者,在机器人刚进入车间之初,首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现有的生产线实现对接融合,否则所谓的最大产出也只能沦为空想。
      “譬如整条流水线的速度其实是由第一个步骤,也就是‘制托’这个环节来决定的,”  他说,“制托的两只机械手,每次形成六个托,一分钟有35次形成,相当于210托/分。照此效率,后续的装盒机器人,一则工作速度不能太慢,因为只有后道的速度大于前面的速度,才不容易发生生产线中断;二则,它的工作速度也不能过快,一旦装盒停了,又会影响到再后面的机器设备运转。”
      “所以我们最后将装盒机器人的速度调节在250盒/分钟。”
      对于每道机器性能都如数家珍的彭峰向记者坦言,因为机器人没有判断力,所以工人配合、操作的每一个工具和程序都要非常标准,每一个细节都要非常精确,才能让机器人按照既定的程式去执行。
      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让机器人“步调一致”。
      工程师工作精度越变越高
      有人曾讲:机器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
      在彭峰看来,程序模式化、内容可预见的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所取代。而需要更多创造性的,需要智慧的工作则仍然会是人的专利。
      虽然头衔一直是“工程师”,“但因为产量规模不大,不用人时时盯着生产线,”彭峰说以前他还会连带负责一些“外围”的工作,“譬如空调啊水啊一些外部硬件设施的维护。”  他笑着说,“老实讲,当时工作内容有些“杂”,不如现在的“精度”高。”
      在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这些年里,彭峰目睹着车间的流水线换了一代又一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量也随之越来越大,而作为车间工程师的他也变得格外忙碌起来———  “现在,我的工作重心完全回来了,”在他看来,生产线的高效运行,要在“勤”字上下功夫,每天做到勤检查、勤观察、勤分析,及时排查隐患,确保生产线的高质效运行。
      8小时忙碌和24小时待命
      如今,原先例行的培训时间,成了车间同事们对标挖潜的交流会和检验操作能力的“练兵场”,而为着共同的目标,这种忙碌却又让他感到特别踏实。
      由于药企的特殊性,理科生毕业的彭峰还在工作中渐渐与文字打起了“交道”。“只要车间里的生产线正常运作着,我就会抽空着手处理一些文件,譬如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SOP(即标准作业程序)等文件系统更新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生产线上的质量事故的调查,“要写的有逻辑性,用鱼骨图来做原因分析,对我们理科生来说一开始完全是一项挑战。”
      现在,彭峰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4点半。婚后,由于妻子也同在浦东工作,原住浦西的彭峰把新家安在了浦东,距离工厂打车15分钟。虽然做不到每天接送11岁的女儿上下课,但他坚持每天下班后陪在女儿身边和她一起写完作业。
      对于目前的工作,彭峰认为是“忙中有序”。“勤勤恳恳的8小时,意味着其他16个小时的轻松,”他说,由于机器人生产线通常为24小时运作,有时若发生突发状况,即使凌晨也得立即赶到现场解决问题。
      “但平时如果将它们维护好,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不能只做‘救火队’,要注重事先把控和预防。”他说。
      [从不敢靠近到紧密拥抱]
      老员工实现“华丽转身”
      人物二:岳芳辉
      生产线主管
      那么,在刚刚面对这些机器人“新同事”的到来时,员工们的接受度如何?是否担心过被“抢饭碗”?
      曾经的“天书”不再陌生
      已在工厂工作第十五个年头的生产线主管岳芳辉告诉记者,在员工刚接触机器人生产线和各种设备时,会因为害怕而不敢靠近,担心操作不当而弄坏这些新科技。
      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两者的关系已愈发紧密。“我们希望员工能从枯燥、单调的环节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价值、更高科技含量的工作。”
      在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里,一批老员工就率先完成了华丽转身。
      原先习惯了传统作业的他们开始与机器人“搭档”。如今,一条生产线上几十个传感器,将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时信息及时反馈。药剂装量是否到位?是否有断针?从最早时,操作编码对他们来说犹如“天书”,到现在他们已能熟练处理操控各种生产状况。
      岳芳辉认为,目前机器人的应用或许并未对工人造成太大冲击,但对员工素质及其技术能力的要求必然提高,这也推动企业的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这样的改变或许不是“翻天覆地”的,但细微处的进步正循序渐进地发生。
      机器人轻易击败“快枪手”
      “以前是20多个人负责一条生产线,现在是2.5个人,但就产量来说,现在却是过去的几十倍。”
      岳芳辉告诉记者,“以前的药品包装都是手工完成,那时候的设备十分的简陋,一条长长的约15米左右的传送带两边,面对面坐着两排工人,药盒子一只只折、药品说明书一张张叠、药剂一瓶瓶塞入塑料托,效率低下不说,产量更不用提了。”
      “有了机器人以后,就不用担心生产受人的因素的影响过大。”勃林格殷格翰中国药品生产技术运营总监冷渊给记者算了笔账:我们有个“快枪手”小伙子,手工包的水平特别高,一天8个小时可以包完2700盒药品,这已经是行业标杆的速度了。
      但现在,工厂采用的机器人流水线每分钟能产出250盒成品,“这还只是中速没调最高,世界上最快的设备能做到500盒/分,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天的量,用机器5分钟就包完了。”他说。
      可以说,机器人的投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解放了工人的双手,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岳芳辉是勃林格殷格翰的老员工,有着十多年设备操作经验的他,见证了企业技术不断升级进步的过程。
      回到目前的生产线,为什么说一条线只需配2.5个人?岳芳辉解释道,一条生产线运作时,由两位员工负责不断给机器提供加工原料,另一位员工负责监督生产线尾部的成品装箱过程,“而由于第三位员工可以同时负责两条生产线的装箱环节,所以平均算来,每条生产线只要2.5个人就行了。”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我们的人工劳动负荷比原来要低得多。”他说。
      (规划)
      市总工会:
      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机器人来了,无论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机器人时代的来临,职工只有通过各类学习、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适应更快更新的时代发展。
      上海市总工会正在编制《上海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增强职工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重点,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强职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加快职工知识化进程”、“加强职工队伍技术技能素质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任务目标,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文化,引导职工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持续学习。
      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工会围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岗位建功立业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力求使群团改革红利转换成更多一线职工的福利。工会根据本市各地区、行业及企业发展重点,以市级专项表彰为载体,全面推进、分级实施以“技能型、创新型、优质型”为重点内容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正式启动“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大力实施职工晋升技师和高级技师奖励计划,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协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职工技能培训计划,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搭建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制度性平台,更好地发挥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在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中的作用,加快培养适应本市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负责人还透露,市总工会正在着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建立健全职工创新服务体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具体来说,开展“五小”活动及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疑难问题揭榜攻关、先进操作法总结推广等活动,奖励企业一线职工授权发明专利等,增强“中国智造”的能力。
      (政策)
      市人社局:
      政府鼓励技能培训
      在各个企业申报实施企业职工培训和应该享受的相应政策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对于本市任何企业来说,只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就可以申报实施培训:
      一是企业重视职业培训,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职业培训工作;二是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且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三是企业能够结合生产服务实际提出职工技能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市人保局还规定,企业职工参加培训后考核鉴定合格的,培训实施机构可按本市公布的补贴标准享受培训费补贴。
      (思考)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药品生产副总裁殷雪林:
      不想被淘汰就要有紧迫感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药品生产副总裁殷雪林坦言,“机器人不会累,只要有电,任何时候都能运作,所以在一些重复性高、可复制性强、但又需要标准化的工序环节上非常实用,对应对目前的人力资源困局也有极大帮助。”
      殷雪林说,“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员工的稳定性,不愿意由于生产率提高而让员工被动离开。而要做到这点,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必须的。”
      首先,是思想上的紧迫感。“这跟员工的生存有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不断自动化机器化的工厂,你有竞争力就能活下来,不想被社会所淘汰,就要有紧迫感。”
      其次,是提高员工的经验开放度。也就是说,不要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东西,得走出去看看世界变成什么样了。
      最后,是员工的学习能力。“任何先进的东西都要赶快学过来,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对个人来讲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想让员工去改变的。”
      (问卷)
      “机器换人”,你感受到压力了吗?
      针对本次新闻调查主题,本报联合“辰智咨询”,并于“问卷星”平台同时发起问卷调查,就“机器人与职工关系问题”共回收有效样卷997份。
      多少企业在用?18.6%的职工表示所在企业已在运用机器人并逐渐扩大使用范围;27.3%表示目前还没有但企业已有打算运用;有超过五成职工则表示,机器换人还离他们很遥远。  有无影响?在多选题中,65.2%的职工认为“机器换人”不会有太大影响,机器虽有优势但人毕竟是核心;另有37.9%和13.2%分别认为,机器人会减轻一部分原有工作负担,会对现有岗位产生压力和威胁。
      哪些职业最可能被颠覆?在调查中,每位被访者选择了1-3类他们认为最有可能被机器取代的职业。
      按人气排列,这些职业依次为:生产线工人>客服、服务员>软件开发者>网络营销、电话营销人员>行政人员、财务人员等>金融分析师、交易人员等>律师、医生、记者等。
      你会怎么应对?66.3%的被访者会为“机器换人”时代做相应准备,他们认为职工个人素质必须相应提高;26.4%的被访者则觉得不必为此准备,“机器人毕竟无法取代所有职业”。
    来源:劳动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3:22:40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阅读,劳动竞赛版块祝您新的一周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3:22:54 | 查看全部
8为你喝彩.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3:23:0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