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0|回复: 0

又到抓“知了猴”的季节

发表于 2016-6-27 09:31: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到夏季收完麦子后等玉米苗开始长出来时,就到了抓“知了猴”的时候了。“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虫、蝉的蛹虫,是高蛋白的美味佳肴。叫法也有多种,有叫“知了猴”的,有叫“爬爬”,还有叫“跌落”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因地方不同叫法也就不一样。个头也分大、中、小,大的叫声浑厚,小的叫声高亢,只有中等的叫声最标准“知了、知了”······

        第一次吃这种“虫子”是下泵站实习在同学家里,心想“虫子”也能吃?见我是第一次同学家人介绍道:“这叫知了猴,味道不错,你尝尝。”盛情之下我大胆的吃了一个油炒知了猴,即没有感觉到好吃,也没有感觉难吃。等参加工作来到管道公司濮阳输油首站之后,才真正开始了抓“知了猴”的“营生”。

        那时候农村还比较穷,一般家里买不起手电筒,好一点的点一个小油灯,差的就只能黑灯瞎火的抱着树摸。我们倒班人员上夜班每个人都配有手电筒,不上班的时候就可以近水楼台,那着手电筒去抓,比乡亲们“正规”多了,战果自然是相差悬殊没法比。

       抓“知了猴”一般要拿瓶子装,瓶子里放清水主要是怕它变,“知了猴”不怕水,有闭气“神功”,卖“知了猴”的一般都用水泡,等卖的时候再从水里捞出来,“知了猴”过一会就“醒”了就开始爬,因为活的好卖死了没人要。

        作为单身,我们住的是平房,只有结过婚的才住楼房。宿舍里有天然气管线,也有引出的阀门和配套的天然气炉子。(这是为了照顾来站探亲家属做饭用的)“知了猴”抓回来以后,先用水洗干净,然后再用盐水腌上,等第二天中午用猪油一炒,在那个食堂缺肉少油的年代,也成为我们补充蛋白质的最佳食品。那时别的油也没有卖的,只能等不上班去农村赶集,买点肥猪肉或者运气好的话买点猪板油,回来改善生活。

        “知了猴”也挺有意思的,在地下待了好几年,爬出来最多活三个多月,只是为了完成“ 传种接代”的神圣任务罢了。除了人,它还有青蛙、刺猬等天敌,就连小小的蚂蚁也可以合力将它消灭。

         “知了猴”天黑前它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了,从地底下开始挖,一直到快挖出地面,只留薄薄一层土,然后还留有一个比很小的洞,你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只等天黑它就开始往外爬。天没有黑前逮“知了猴”,需在树根附近的地下耐心寻找小洞,发现它的踪迹后,还要眼疾手快先截断它的退路,如果稍微迟一点它就会快速退回到地底下,再想抓到它就要大费周折。

          晚上抓“知了猴”必要的“装备”和防备还是需要准备的,首先要做好防蚊咬的准备,然后是照亮用的手电,装“战利品”的瓶子,爬树高够不着捅“知了猴”的杆子等缺一不可。有时候“知了猴”爬得太高了,我也脱鞋用砸过,成功率还挺高。不过现在有人将树上一米左右用胶带缠上一圈,因为滑“知了猴”就爬不上去,也就省得拿杆子捅了。

         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动换了几个输油站,可抓“知了猴”的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即走路锻炼了身体,又可以享受美味,何乐而不为。

         只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用的“装备”也都一样了,再加上“知了猴”喜欢的树木越来越少,晚上抓“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还多,从远处看树林里是灯光点点,就像萤火虫一样上下飞舞,而抓的“知了猴”也越来越少,加上人们对它的认识了解,所以“知了猴”的价格是一路飙升,成为大小餐馆里的“香饽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