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4|回复: 4

收“破烂”做研究竟硕果累累 出“懒招”育人才已桃李满园

发表于 2016-6-29 05:27: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何满棠指着桌面上的零件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平时训练拆装的螺丝零件。
匠 交 扫二维码看视频 领略岭南大匠风采

这个专家有点“怪”——
匠心
匠名:何满棠
匠龄:16岁参加工作,坚守『一线』30多年
匠好:喜欢养龟、养鱼、摆弄兰花
进入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从做学徒、拧螺丝开始,30多年来始终坚守“一线”的全国劳模何满棠,他的人生历程可谓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史。
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拧过的螺丝超过20万个,练就了一手绝活——凭经验拧出来的螺丝,扭矩均达到“国标”水平。如今,已是桃李满园的何满棠,挂帅以其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引领职工技术创新的路上埋头奋进。
策划:林波 陈琦钿 冯艳丹
统筹:新快报记者 辛捷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视频:新快报记者 王飞
匠事
双手可媲美力矩扳手
在广东电网板桥培训基地,何满棠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装,晒得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粗糙双手,给人留下了质朴的印象。
“父亲觉得我不是读书的料。”1984年初,变电检修班“开班”,那年底,初中毕业刚满16岁的何满棠子继父业,成为班里最年轻的学徒,“当时,完全不知道进来会做什么,分到检修班以为是干苦力活,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和数量众多的变电设备打交道,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技能。何满棠说:“过去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全靠师傅手把手地教。”这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多动手,多争取出去干活的机会,“技能是在现场做出来,问出来,想出来的。”
1993年,在参加全国电力行业少油断路器检修技能竞赛前,何满棠拆装少油断路器需要180分钟。3个月后的比赛中,他只用了50分钟就完成了操作。“检修专业最讲究经验,而经验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地去累积。”
各种变电设备要靠螺丝连成一体,这些螺丝根据不同的材质、作用、强度等来区分超过100种。扭紧每种螺丝用的力道大小,也就是扭矩有一个国家标准。何满棠说,螺丝不能拧得太松,“松了力不够,容易出现故障”;又不能光凭蛮劲拧得太紧,“时间长了会滑丝,也不安全。”
现在,可以借助精确的力矩扳手轻松搞掂的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却殊为不易。何满棠说:“一个力矩扳手要9000多元”,基本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在当时配备的很少。于是,他苦练基本功,凭着一双足以媲美力矩扳手的手,信手掂量即可判断出不同螺丝的材质与对应的扭矩,用普通工具拧出来的螺丝扭矩均在国家标准之内。
2012年10月,南方电网公司评选首批高级技能专家,全网33万名员工中仅两位一线员工获此殊荣。何满棠便是其中一人,他能脱颖而出,“真的不是拧螺丝那么简单。”熟悉他的领导如是说。
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给寄宿学校冲刺高考的女儿写信时,何满棠曾这样勉励她:“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在现实生活当中,他也是如此以身作则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妇孺皆知。亲眼目睹了何满棠动手“解构”复杂设备,才会理解在检修班炼成的“庖丁”为何凡事都要追求“做到最好”。在培训室里,有一组用于教学的长逾两米的隔离开关。其中一件经拆解后,分类整齐摆放,各种构件零零散散超过500个。先“肢解”再分毫不差的重装,需要多长时间?“拆到不能再拆,接着复装还原,完成只需要两小时。”何满棠给出的答案一时让人难以置信,然而他行云流水般的示范动作证明了一切。
“如果不够熟练,拆下来再装回去,至少要两天……”话音戛然而止,何满棠俯首专注于“突发”事件。原来,在检查隔离开关时,他发现本该停在中间地方的刀闸有点偏下。只见,他一手抬起隔离开关,一手拿起扳手调整了一处螺丝,再合上,刀闸已严丝合缝地停在居中位置,不高不低。“所有设备都是通过螺丝来固定的,在检修班就必须了解每个零件的不同作用。”
何满棠还现场露了一手“单手拧螺丝”的功夫。“有时在户外高空作业,为了安全,一只手是固定的,需要单手也能干活。”在板桥培训基地户外培训区,何满棠打开琳琅满目的“百宝箱”,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才从220KV隔离开关下来,又登上500KV断路器进行示范操作,矫健的身手全然不似年近半百之人。“干这活,挺危险的。”何满棠说,30多年,他却从来没想过要离开,“我愿意待在检修班,我喜欢跟现场打交道。”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何满棠所在的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从建班至今已经安全运行超过11800天,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刷新南方电网公司班组安全的最高纪录。
匠技
喜欢收“破烂”的技能专家
在一份技能专家申报表上,何满棠近5年的主要成绩填了满满52个项目,个个都是技术含量不一般的“硬骨头”。
熟悉何满棠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特殊的爱好,喜欢收“破烂”,对坏了烂了的设备感兴趣。他经常把坏了的设备拆开来研究,修好了再去教徒弟。当被问及为什么热衷于搜集千奇百怪的“设备缺陷”时,何满棠说:“不能控制设备缺陷,人就会被缺陷所控制。”
2010年10月,110千伏则徐变电站220千伏GIS设备外壳法兰处局部发热,很多专家未曾见过这种缺陷,这也引起了何满棠的关注。一个月之后,一种叫“汇流排”的新设备诞生于检修一班,并获得了专利。这件“宝贝”可以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处理GIS设备外壳法兰处局部发热缺陷,避免全站全停。
2014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复电战役打响。投入到抢修复电和分析工作中的何满棠,顶住巨大压力及时研创出一种快速处理装置,极大优化了电力设备检修的处理流程,为快速复电节省近10天时间,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建广东电网首个专家工作室
打开何满棠的邮箱,里面都是他与广东各地以及云南、贵州等兄弟单位专家交流技术的邮件。作为南方电网技能专家,他认为自己更应该承担解决工作中实际难题的重任,尤其是对各种重大、典型缺陷进行深切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及预控措施,避免相同、相类似的缺陷重复出现。
他发现了日常断路器开关的拒动和隔离开关发热是缺陷的问题所在,当即提出利用设备停电的时间抓紧维护。此后,设备故障率急降46%,抢修次数由原来每月十多起减少到现在一年十多起。
作为广东电网首个专家工作室,何满棠专家工作室在成立至今取得了累累硕果,以“主变套管末屏接地座改造”与“220千伏景湖站GW-16A型刀闸改造”两大成果揽下两工作室成果三等奖。此外,该工作室仅在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已经承接了省公司24个课件开发,并完成全省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的修编。
桃李满园自称是“最懒班长”
在变电检修一班担任班长20年的何满棠,始终向徒弟和年轻人传递一种理念,“技能是干出来的。”
变电检修一班不仅是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最早的一个班组,更是出了名的“人才班”:累计为全局输送各类技能及管理人才20余人,其中省级技能专家6人、局级专家1人、高级技师9人、技师12人。何满棠的一名徒弟还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带领的检修团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曾获南方电网公司变电检修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广东电网公司变电检修竞赛团体一等奖。在人才培养上,他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秘诀”。“我是最懒的班长,在现场很少干活,都是在旁边看着年轻人干活,当他们不会干的时候他们会问;当他们有危险行为时我会制止,把提升技能的资源让给年轻人。”不仅如此,他还要求班里的技术骨干也这样做。
“他对徒弟很严厉。劝过他,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受得了。”曾与何满棠共事多年的同事说,何满棠做了不少徒弟看不到的工作,比如遇到考评,他担心徒弟碍于情面不敢与其交流,往往通过其他人去侧面了解。“我也接到过这样的任务,他琢磨谁可能哪方面不太行,让我帮忙多带一带。”在训练时,何满棠有时也会出“怪招”,“谁掉了一个螺丝就罚他去买个西瓜回来。”桃李满园的何满棠开心地笑着说:“什么是好班长?很少干活的班长就是一个好班长。”
在何满棠领衔的专家工作室,“名师带徒”人才培养计划也是一大亮点。从各专业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员工,与专家工作室成员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师徒协议。每名专家至少带两名徒弟,以导师负责制开展本专业及跨专业定向培养和锻炼。目前,何满棠还在探索全新的小班培训模式,开放专家资源让广东电网甚至南方电网范围内的学员学习以缓解目前的工学矛盾。
匠心
“工作越是艰苦,困难越多,越能锻炼人,提升人的专业技能。从事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一种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何满棠
对话
他们眼中的何满棠
在东莞供电局,何满棠早期的同事吴班长、教过的徒弟小梁和该局副总工程师何建宗,分别向新快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眼中的何满棠。
新快报:和何满棠共事多久?印象如何?
吴班长: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一起工作了12年。当时,他已经是班里的技术骨干。别人不能拆的他能拆,不能装的他也能装,处理不了的现场难题,在他手里都迎刃而解。他眼里藏不住沙子,看到不好的事就去管。哪怕是上班时见到车停的不是地方,也要找到人停好才行。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对设备缺陷的那种触觉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他总是要追根究底,想着怎样才能有效降低缺陷的产生。
新快报:徒弟眼里的何师傅是不是有张严厉的脸?
小梁:师傅指出不足肯定是常有的,都是刀子嘴热心肠。2009年,我进检修一班的第一天,他就主动跟我说了很多东西。他是检修专业的权威,但在徒弟面前不会惜字如金,相反挺有耐心,乐为人师。师傅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一直不停地在学习,对机械等方面很敏感。所以,我很尊重他,以及他的知识和技能。
新快报:从检修班到创新工作室,何满棠的跨界有什么意义?

何建宗:何满棠是在基层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专家,鬼才怪杰。以前可能谁也想不到,一个拧螺丝的工人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但是,他做的真的不是拧螺丝那么简单,像他这样静下心来扎根基层,不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是非常需要的。以何满棠为代表的大批专家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的实践说明,在技能专家的带动下,工人队伍也有实力搞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创新。由此,真正形成做实事、争创先的氛围和企业文化,这是企业鼓励支持创新的初衷与目的。
(原标题:收“破烂”做研究竟硕果累累 出“懒招”育人才已桃李满园)
来源:新快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2:48:14 | 查看全部
劳动竞赛版块祝您周三愉快,欢迎各位老师快乐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2:48:29 | 查看全部
祝你平安.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2:48:3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6:03:4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