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老红军蒲国英忆峥嵘岁月[align=justify]全媒体记者 王红利[align=justify]“拿起我们的锄头,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肩膀扣着肩膀……”6月29日上午,已经95岁的老红军蒲国英,唱起抗战歌曲来依然慷慨激昂。[align=justify]他1921年出生,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凭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对民族独立的无限信仰,他从12岁起就参加革命,曾经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共产党同成长、共命运。[align=justify]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中国成立我见到了,建设祖国我参加了,改革开放我见证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希冀,蒲国英开始向记者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align=justify]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经历[align=justify]1935年3月,蒲国英跟随部队开始第一次长征。他回忆说,当时因为没经验,没有棉衣棉被,加上天气恶劣、粮食短缺,又冷又饿。茫茫无边的草地到处是齐膝深的水,行走中脚一旦被刺破,就红肿溃烂难以医治。有的地方地皮上面有草,下面是水,一踩就陷进去了。第一次爬雪山是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红桥山,由于白天雪耀眼,他们就晚上行军。“记得爬到一半时狂风大作,大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脸下来;上到山顶,鹅毛大雪铺天盖地,一步一滑,很多人衣服磨破,脚磨出了血。”接着就进入了“水草地”。前三天都是找个树林子休息,可以避雨。到了第四天行军,找不到树林子了,就在藏族同胞用牛粪糊的“房子”里挤着过了一晚。眼望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下面却到处都是死水坑、烂泥潭,脚踩上去像棉絮,晃晃悠悠。[align=justify]“第三次过草地时,幸亏身上带了一袋子盐巴,饿了我就喝盐水,喝完就口渴,就使劲喝水。”老人回忆说。在同志们的关心照顾下,他拽着马尾巴走出了草地。最艰苦的时候他吃过用火烤了再煮过的虫蛀牛皮。当时心中一直有这样的念头:不能坐,一坐下就起不来了,坚持跟上大部队,一定不能掉队![align=justify]开垦南泥湾做好后勤保障[align=justify]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的生活面临极大困难。为了克服困难,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蒲国英随部队到了南泥湾。[align=justify]“359旅上至旅长,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全部投入垦荒,整天在地里干活。还有很多有趣的开荒故事,最有名的是绰号‘气死牛’的‘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在开荒比赛中,将牛累得口吐白沫、一动不动。”老人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回忆起那时的岁月。那段日子,他们每人平均每天开荒一亩地,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胜利。[align=justify]解放战争时期,老人参加过延安保卫战、解放西北战役、淳化战役、解放宝鸡战役等,先后获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西北奖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章。[align=justify]王振立用生命擎起精神的火炬[align=justify]全媒体记者 王红利[align=justify]在同事眼中,他是敢于担当、责任心强的榜样;在群众眼中,他是时刻为群众着想的贴心人;在工作中,他是善啃硬骨头、从不退缩的“救火队长”。 虽然生命定格在了48岁,但短暂的人生里,他写下了忠诚、写下了奉献、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他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是“两学一做”的时代楷模、是焦裕禄精神的忠诚卫士。他便是古城开封人人都在称颂的一个名字——“优秀共产党员”王振立。[align=justify]王振立,生前任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运粮河组团园区管委会主任兼邮政局党组书记。2016年6月1日夜,因在夷山大街北延工程项目建设一线因超负荷工作,引起心脏病复发,于2016年6月2日凌晨3时去世,终年48岁。[align=justify]永远听党话 坚定跟党走[align=justify]夷山大街道路北延工程建设项目是开封市委、市政府2016年承诺的10件为民实事之一,这里地狭人多,商铺林立,昼夜车水马龙,是开封最为典型的城中村,房屋征收难度很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决定让王振立兼任夷山大街道路北延工程建设项目拆迁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负责最具体的工作。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说:“只要组织相信我,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接过任务后,他每天下午5点在指挥部召开例会,每一户的情况、每一家的意见、每一份协议签订,都了解得准确具体,不到一个月,项目部开了24次例会。一期工程4月14日启动后,涉及的82户被征收户,很快全部拆除完毕;5月19日启动的二期征收工作,涉及被征收户160户,截止6月1日已签约了137户,所有被征收户将在6月底清整结束,南北贯通的城市主干道即将建成。[align=justify]勇挑重担 不畏艰难[align=justify]“党员干部,不是坐办公室里指挥谁干这件事、安排谁干那件事,不是等着别人拿来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拍板’。党员就要为群众冲在最前头、干部就要为工作先干一步!”王振立经常这样说。2000年,王振立任原郊区土柏岗乡党委副书记,高庄村是该乡最偏僻的一个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务管理混乱,各类矛盾突出,正常的村民调地一停再停,难以推进。负责政法工作的王振立得知后,主动请命,同事劝他多考虑考虑。王振立非常严肃地说:“我们去为群众办事,有啥可怕?说去就去!”王振立到村里后,把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一一叫到村委会开始谈话。苦口婆心、耐心劝说、真诚交流,一份新的调整土地方案在王振立的协调下,获得村民同意,并顺利完成土地调整工作。[align=justify]王振立到新城办事处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去体检;在郊区邮电局就任两年,他在一年多里,上上下下到有关局委跑了100多趟进行沟通协调,找有关领导讲实情、摆困难、说缘由,终于在2008年6月为168名职工解决了久拖未决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彻底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align=justify]“王振立同志在29年的工作经历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工作热情、实干精神、顽强作风、为民情怀和高尚品格,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优秀代表,是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在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继市委作出向王振立学习的决定后,市委书记吉炳伟再次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学习王振立的号召,一股向王振立学习的热潮正在我市各级党员干部中掀起。[align=justify]“最美村官”于来政[align=justify]全媒体记者 董帅奇[align=justify]“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只要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就一定会迎来一片艳阳天……”6月29日在开封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通许县长智镇岳寨村党支部书记于来政所作的典型发言,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align=justify]当前正值岳寨村苹果丰收季节,青里透红、黄中带绿的苹果,将绿叶翩跹的果树压弯了腰。这2400多亩苹果园成为“摇钱树”,年亩均收益10000元左右。这个有着1600人的村子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村里岳家湖湿地公园双塔湖影,群鹅戏水,果树环绕,湖水相接,静居中央的岳寨村如同被一片片花瓣包围的花蕊。[align=justify]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村里曾被“穷”字困扰。上世纪90年代,岳寨村两年换了3任支部书记,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1997年,组织上安排于来政担任岳寨村党支部书记。临危受命的于来政下定决心要在村里的2600亩耕地上做大文章,在这个古老村庄里掀起时代新风尚。[align=justify]“既然大家信得过我,让我当支书,我就要为村里干一些实事。我吃苦、操心、作难,能让大家生活在岳寨村感到幸福,也不枉我当一任支书,也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于来政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align=justify]岳寨村地处平原,没有矿产可挖,没有资源可卖。于来政去外地取经、从书本访经、到村民家中问经,渐渐在脑海里勾勒出致富线路图。他根据市场需求,调研、琢磨、求证,最终确定在村里广种苹果树。[align=justify]于来政凭着一股子拉断缰绳不歇脚的韧劲,外出陕西、安徽等地考察,引进“嘎啦”“美八”“藤牧”等苹果新品种,免费向村民提供苹果树苗,并请专家住在村里,到田间地头指导。丰收时节,外地来收购苹果的车辆排成了长龙,村民赚了个“盆满钵溢”。[align=justify]从开始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到现在2400多亩,岳寨村苹果园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2%,并带动周边村子种植苹果树1万多亩。岳寨村所产苹果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了香甜牌、满江红牌商标,优质果还销售到港澳地区和国外。[align=justify]2012年,岳寨村“河南省百村万户生态旅游富民工程”项目、“岳家湖湿地公园”项目、“东方社区”项目先后进入实施阶段。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建设,于来政都紧盯不放,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十天半月,白天工作、晚上熬夜,饮食无规律,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2012年12月,50多岁的于来政积劳成疾,阑尾炎复发,疼痛难忍,黄豆大的汗珠不断从脸上渗出来,但他硬是坚持工作。领导和同事“强迫”送他去医院治疗,可在医院度过7天“假期”后,他的身影又穿梭在工地上。[align=justify]于来政带领村民筹资近300万元,新修道路10余条,总里程近10公里,村内外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架设路灯200盏,建文娱休闲广场两个。建设沼气池360座,购置6000余棵风景树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绿化。[align=justify]如今,路不拾遗在岳寨村成为一种风气。苹果园里硕果累累,可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不用看守。19年来,岳寨村没有一户上访。[align=justify]村民都知道,老于不吸烟、不喝酒,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但当村支书以来,他为村里办公益事业,垫资至少10万元。岳寨村村民楼前植树、道旁栽花,花树下停放着轿车,在奔小康的路上家家户户旧貌换新颜,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于来政家的房子却多少年“涛声依旧”,还是老样子。[align=justify]于来政是2013年开封市表彰的5名勤廉榜样中唯一的村支书,他还获得河南省“最美村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开封市焦裕禄式好干部等荣誉称号。[align=justify]“如果全市的村干部都像于来政这样,我们对基层基础工作就放心了。”市委书记吉炳伟这样评价于来政。[align=justify]“有困难,就找李庭长”[align=justify]全媒体记者 董帅奇[align=justify]审结各类民事纠纷2800余件,90%的案件通过调解解决,所审案件无一错案、无一引发上访、无一矛盾激化……过去8年来,杞县人民法院五里河镇女子法庭庭长李艳云带领庭里的3名女法官,以法律守护正义,以真情换来和谐,树立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受到辖区群众的真心拥护。[align=justify]2008年,杞县五里河镇成立开封市首家女子法庭,下辖五里河、邢口、裴村店3个乡镇,近20万人口。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在杞县人民法院从事多年审判工作的李艳云,凭着在民事案件办理中的出色表现,被推上前台,走马上任。[align=justify]在女子法庭挂牌前,不少人在为这位女法官能否处理好近20万人的民事纠纷悄悄捏一把汗。然而压力面前,李艳云没有退缩,这反而激发了她加倍努力、做好工作的热情。多年来,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不分寒暑季、不论节假日,在接到群众反映后,她都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耐心倾听各方的利益诉求,想方设法化解矛盾纠纷。在她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许多常年互不来往的“冤家”,重新握手言和;许多一触即发的激烈冲突,消弭于萌芽状态。李艳云常说:“老百姓只有信任你,才会找你解决问题,才会信服你的判决。”[align=justify]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李艳云和同事凭着一腔柔情,充分发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耐心、热心和爱心,坚持“法官能多走一步,就能让群众少走一步”工作理念,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便民惠民措施——在法庭设立了诉前调解室,对土地纠纷等容易引起激化矛盾的案件采用诉前调解的方式解决,有效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少了信访案件的发生;针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开展上门立案,为特困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把庭审、调解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做到老百姓劳作的田间地头;利用巡回审判机会,对群众开展普法教育,引导群众知法、懂法、守法;针对部分在外打工请假回乡的当事人,开展了假日法庭活动,利用双休日审理案件;与辖区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align=justify]就这样,李艳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悉心修复产生裂痕的亲情、友情、乡情,构筑一方百姓的平安和谐,赢得了群众的普遍好评。如今,“有困难,就找李庭长!”已成了辖区群众的口头禅。[align=justify]凭着突出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群众口碑,李艳云的事迹先后被河南电视台、《人民法院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女性》等多家媒体报道。2014年、2015年杞县人民法院五里河镇女子法庭先后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全国法院先进集体。[align=justify]来源:开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