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人民日报》一则消息说:越来越多乐团有机会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一试身手,只要有钱,场地可以租,给钱就能演。中国许多乐团演出只为镀金,过多依赖赠票,民众审美疲劳,评论基本没有,奥地利并未掀起中国音乐热。
长江日报发表宋桂芳的文章:原来金色大厅也就和我们的大学一样,给钱就能挂名而入的。至于神化不神化金色大厅,还是尊重市场选择的好。只要我们的乐团回来后,不利用信息不对称、在金色大厅奏了首歌就号称“放歌维也纳”,只要演出门票不会因为自己掏钱在金色大厅露了回小脸就狮子大开口,我们就随它去吧。我关心的是,去金色大厅“镀金”套餐谁掏腰包。比如煤老板挣钱了,房老板发达了,组团去金色大厅唱个小曲儿,就算低俗到家,也只是价值层面的问题;但如果是财政拨款的国家级、地方乐团,甚至还要家长掏腰包的中小学乐团,也不分青红皂白地涌向金色大厅,就值得我们警惕。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公”字号乐团都不能去金色大厅,而是去不去、怎么去、花销多少,应该有个谱。如果观众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赠送、当地媒体报道和评论基本没有,这和我们的某些官员拿公款与南斯拉夫奶牛混个脸熟有什么区别?财政拨款的乐团一窝蜂去金色大厅“镀金”,以为只有世界一流的音乐设施、一流的乐团、一流的指挥家才会出现在那里,去一次就是挑战、是征服、是升华,甚至是“不辱使命的音乐之旅”——实际上,还是公共财政太好说话,预算约束不力的结果。
小蒋随想:去过北京那些“皇家景点”的游客,都见过如下场景—— 一把山寨版的九五至尊宝座,一套脏兮兮的黄色龙袍,只要你花点银子,就能穿上那身行头,在宝座上过把皇帝瘾,再拍个照片回家留念。这不过是一乐,谁还真把自己当皇上?不过,如今真有人拿着鸡毛当令箭。一些中国演出团体花公款去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回来以后就敢标榜自己具有国际艺术水准,一些歌手更臭屁得像国际巨星似的。其实呢,金色大厅没有给他们镀过一丝真金,是他们屁颠颠给人家送真金白银去了。不过是自己花钱演一两场,自己吹嘘“盛况空前”,在西方音乐界,人家知道你是哪根葱啊!同样,如今一些人标榜曾在国外名校讲学,实质不过是在人家那临时租个犄角旮旯,雇几个没钱的中国留学生听自己胡侃一阵。吹牛不用上税,但造势需要花钱。自吹自擂花自己的钱,别人管不着。但是,某些人花公家的钱为自己树碑立传,难道不是另一种腐败?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看穿这套把戏,“洋镀金”才会渐渐失去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