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在“蜗居”、“蚁族”的渲染下,北京、上海、广州这些曾经承载了年轻人梦想的城市,变得让人爱恨交加。由此有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
中国青年报发表东方晓白的文章:我生活在一个并不特别发达的二线城市,有着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虽然有些时候不免有些“阶层坠落感”涌上心头,但收入也还说得过去。这个城市的房价在4000元至5000元之间,我运气比较好,在房价开始大规模飙升之前就按揭买了房子,每天骑车上班也就四十分钟左右。我也曾有过到一线城市发展的念头,但是理性比较之后,我还是退却了。如果去北京工作生活,我是绝对买不起目前我所住的这样的大房子的。上下班路途中交通拥挤所忍受的肉体和精神痛苦暂且不论,单单一个北京户口,恐怕就要为我设置很多障碍。我们两口子都没有北京户口,将来有了孩子,入托怎么办,上学怎么办?即使你挣钱比较多,入托和上学(中小学)的事情都可以摆平,将来孩子高考怎么办?让孩子再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吗?当地会不会有学校再接受你都很成问题。想想这一大堆现实的问题,“大都市生活梦”还是被我彻底放弃了。大城市里丰富快速的资讯、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对充足的就业机会,还有它推动你不得不前进的气场,这些资源是二三线城市无法企及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大城市无论怎么发展,它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所有憧憬它的年轻人,它终归是有一个“饱和度”的。当它处于“相对饱和”的临界点时,它无疑会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有形或者无形的门槛。更多时候,我们似乎只正视了“蚁族”蜗居境况的无奈,而没有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寻求解放“蚁族”的出路。年轻人有梦想终归是好事,但是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城市能否容纳所有年轻人的梦想,安顿他们的青春,这却值得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理性掂量。不是谁都有资格挤进大城市的,这不是势利,而是现实。
小蒋随想:这是一个选择与面子兼而有之的问题。就像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所说的,她看上的是大城市的音乐厅、高耸的电视塔,尽管她从未进去享受过,但她认为置身于这种氛围,就是个城里人。她认为在大城市上了大学之后,如果再回到小县城工作,是很没有面子、很没有出息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蚁族、北漂过于爱面子,类似于宁可在国外刷盘子、当二等公民,也不愿意回国的“外漂人士”。当然,同样是共和国的公民,却有着城乡身份差异、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户籍羁绊,也是一些人非要争口气、留在大城市的原因。无论为了什么,只要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选择的后果。蜗居与蚁族,更多是以弱势和煽情的姿态出现,这或许能博得草根群体的感同身受。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大城市中,面对彪悍无情的地产商,越多的蚁族只是提供了越多的可供蚕食对象。是的,大城市不相信眼泪。套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一句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大城市去;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大城市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