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里有一位心梗患者,突然出现心脏骤停的症状,请立即抢救!”随着一声大喊,三名医生火速赶到,立即进行抢救,正在这时患者家属拉住一位医生说:“他这样太痛苦了,不救了,我们放弃了……”这位医生先稳住家属激动的情绪,然后坚定地对他说:“请您千万不要放弃希望,我们一定会尽力抢救的。”抢救一直在进行……
这不是真实的急救现场,而是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上的一道考题。随着对这道既包括技能分,又包括人文关怀的综合题目的完美诠释,沈阳医学院代表队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自编教材成“临床实用手册”
“这次比赛的培训工作完全由沈医附属中心医院独立完成,而这次比赛号称是史上最难的比赛,而且无大纲无教材无重点。”该院副院长许炜东介绍说,以往的比赛就是考技能,你练熟练了就能得分,而此次大赛高度契合临床情景,不仅考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临床思维,同时还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
医院抽调了内外妇儿等各科室的几十名专家组成教师团队。“没有教材,他们就自己编教材出题,先是单科,而后把内外科结合起来,再后来把内外妇儿都串在一起,每道题都设计多个‘陷阱’,把这些题目集结起来,简直就是一本临床实用手册。”
在当日的技能竞赛现场,参赛者张婷就遇到了一道老师曾经给他们出的“陷阱题”:一位再障患者要做骨穿检查,张婷作为助手细心地检查注射包,就在她检查注射器时,发现针头处有个小水珠,立即向考官提出更换的要求。“这道题目很多参赛队都没能得分,而我们就是胜在了对医学的谨慎和细心上了。”张婷说起当天考试的情景,还是很兴奋。
让学生学会“人文关怀”
“医生除了有技能,最重要的是学会给患者‘人文关怀’。”许炜东称,医学是人学,具有特殊的属性。医学人文关怀能力是医务人员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在给学生培训时,将此项内容作为重点之一。”
正是平时的训练有素,让沈阳医学院的学生们在比赛现场表现出众,他们对着模拟人操作时彬彬有礼,连声音也充满温度:“我要给您消毒伤口,消毒液有点凉,也会有点疼,您忍一下,很快就结束。”;“您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心慌的感觉?”;“给您做的腰穿术很成功,回去注意别碰水。”……这些在大家眼里看似非常平常的举动,却处处体现着医生对病人的细致关怀,最重要的是能让病人更加安心地接受治疗。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照顾患者感受这么简单,有时更是医生医德的体现。”该院负责内科培训的杨立新医生称,大赛最后一道综合题目,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抢救心梗病人的场景,患者家属一直在要求放弃治疗,“我们的学生坚定地坚持救人,并说服家属和医务人员一起坚持到最后。这是在尽医生的职责,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长达近一年的实战让孩子们完成了从‘医学生’到‘准医生’的蜕变。”许炜东称,在新一轮医改的大背景下,比硬件升级更为迫切的,是培养出一批“大国医匠”,而这些在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小匠们”,正在凭智慧和汗水,一步步成长为未来“大医”的生力军。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樊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