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33|回复: 1

别逼李俊们用熊猫烧香彰显价值

发表于 2009-12-27 20:32: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06年至2007年,“熊猫烧香”病毒不断入侵个人电脑、感染门户网站、击溃数据系统,上千万台次电脑遭到病毒攻击和破坏,其始作俑者李俊24日提前出狱,出狱前,已有国内知名IT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12月26日《新文化报》)

  中国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主角——“熊猫烧香”作者李俊的提前出狱,并未引发先前的网络恐慌。尽管大家对“熊猫烧香”仍心有余悸,但普遍认为该给李俊“第二次机会”。李俊提前出狱消息一经传出,便有国内知名IT公司向他发出邀请,这对李俊而言,倒有几分“因祸得福”的意味。

  从李俊的生平中,我们发现,这个“神奇小子”颇有点传奇色彩。仅是上过网络技术职业培训班的他,其实连高中都没考上,技校里学的水泥工艺,更与其创造的“神奇”八竿子也打不到。“不识好歹”的李俊,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结果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拒之门外。有人说,其编写病毒是为了报复总爱“门缝里看人”的社会,但我认为,李俊是一类群体的代表,不缺才华缺学历的“硬伤”,使他们只能通过“偏门”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以此彰显自身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

  值得思考的是,多家知名IT公司的事后“慧眼”,究竟能为我们当前的识才选材体制,带来多大程度的反思呢?说实话,在量化标准大行其道的现实语境下,在学历教育沦为“敲门砖”的育人选材机制下,不拘一格降人才到底难以摆脱“看上去很美”的尴尬。或许正相反,这种迟到的“慧眼”,会不会成为李俊的后来者们,以一种求职攻略,而涌现更多“熊猫烧香”之类的“作品”呢?

  这就是李俊的“因祸得福”之所以让人忧虑的原因。如果说,这“祸”来自于社会识才机制的白眼,令才华走入了误区,那么这份“福”也并非意味着是对才华的一种赏识和救赎。不可忽视一点,“熊猫烧香”之类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给李俊们扬了名,势必也会给招李俊们于麾下的知名IT公司,带来种种“加分”可能。

  因此,李俊“因祸得福”传递出的信号,并非一片大好。只有将李俊“因祸得福”放置到我们当下不甚合理的识才选材背景下,方能较为完整地解读和思考李俊事件的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11:55:53 | 查看全部
提醒的好,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感谢游老师的供稿,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