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2|回复: 1

[书意] 邢庆杰:像风一样消失 【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学奖】短篇小说。

发表于 2016-7-9 15:43: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邢庆杰,国家一级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2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文艺报》《小说界》等报刊发表小说作品200余万字,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说精选》等杂志转载近百次,入选《2008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短篇小说卷》等100多种海内外选本。获过“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山东省第六届微电影大赛“最佳编剧奖”等30多个文学奖项。已出版小说专著《白貔记》《屠蛇记》等21部。现为德州市文联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委员,德州市作协主席,《鲁北文学》主编。
  一
  一大早,邹先生步行去五里地之外的驻牛店出诊。  邹先生是这一带的名医,擅医疑难杂症。很多大医院治不好的病,到了他这里几副药下去就好了。邹先生是中医,医术系家传,据说,他给病人熬药的那只药鏊子,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吸收了几百年的日精月华,积蓄了几分仙气儿,用它熬出的药就特别灵。因此,很多人在请先生时,都把药熬子也一并请到家里。用完了,有的及时送回来了。有的呢,一忙,就忘了还,搁在了家里一个稳妥地方。待再有人请邹先生看病时,邹先生往往一边给病人号着脉,一边对病人的家属说,快去刘二家拿药熬子,在王庄西头第二户,朝南的大门。邹先生的药熬子成年累月地在周围几十个村传递着,却从来没有过闪失。人们都敬重邹先生,都知道先生视药熬子为宝物,没有人敢怠慢它。邹先生还有一个习惯,每熬好一副药,倒出汤汁后,就让人把药渣撒在患者门前的大街上,任过往的行人、车辆、牲畜踩轧。这里面到底有个什么说头儿,无论谁人问起,邹先生都是笑而不答。其实,当地人都知道,邹先生三十多岁的时候,医术还十分平庸,连个头疼脑热都治不好,很让那时还在世的邹老先生失望。邹老先生经常在酒后顿足捶胸地大叫家门不幸。后来,邹先生医好了一只中了枪伤的狐狸,医术竟然在一夜之间高明了起来。从那天起,邹先生像换了个人儿,再有上门求医者,无不药到病除。那只狐狸也是怪,中了枪后不往自个的巢穴里跑,却一头撞进了邹先生家里,跪在他面前掉泪蛋儿。邹先生叹一口气说,咱本不是医你这野物儿的,但你进了咱家的门,咱们就是有缘呀。当下,便取一根银针,将嵌进狐狸肉里的铁沙一颗一颗地挑出来,再给它擦洗伤口,涂药,包扎。那物儿临走,竟然给邹先生作了个揖。这事儿是当时在邹先生家串门子的邱二子传出来的,传得绘声绘色。有人就打趣,兴许,那狐狸日后会变成个美人儿,来给邹先生当女人哩。当即就有人喝叱,别乱讲,让邹先生听见了得?  邹先生二十几岁的时候,娶过一个女人,婚后五年也没有孩子。后来,就离了。那个女人并没有走远,不久就改嫁到了邻近的小赵庄。那女人生孩子时,是难产,还是邹先生去给接的生,从阎王爷那里救回了两条命。从此,一个秘密也就揭开了:邹先生不能生育。据说,邹先生为自己配了很多的方子,喝了无数的汤药,最终也无济于事。先生总也治不好自己的病,这是自古就有的说道。为此,邹老先生临死也没有闭上眼。  夜里刚下过一场大雨,路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坑,邹先生绕着这些水坑走,像小孩子在玩跳房子,走得极慢。走到村子西边的乱坟岗子时,邹先生愣了。  乱坟岗子边上有一座多年无人扫祭的孤坟,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是一个老财主的,他的独生子是国民党的军官,解放前随蒋介石去了台湾,生死不明。这座坟紧靠道边,多年没有人添土,却没有像其它无主的坟头那样一年年地矮下去,始终保持着一个高度。夏秋时节,坟上就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草,黑油油的,非常茂盛。邹先生每次路过这里,总是不自觉地看几眼这座坟。但是今天,他发现这座坟塌了一个角。邹先生天生好奇,凑上前去,从塌开的洞口往里看,这一看,惊得他打了个寒战!坟里面是一副白森森的人体骨骼,洞口,盘着一条花斑纹的大蛇,足有胳膊粗,蛇头吐着长长的红芯子,慢慢地从洞口探出来。  中午,邹先生出诊归来,刚走到乱坟岗子,一只白森森的骷髅头从路边的坟地里飞出来,滚落在他的脚下。正疑惑间,坟洞里竟然冒出了一颗人的脑袋,冲他嘎嘎嘎地怪笑。  傻小宝!你这个傻子……唉!邹先生摇了摇头,向村子里走去。  


  傻小宝是村里的一个孤儿,是一个傻子,他爹早年病亡,他娘改嫁时把他撇在了村里。起初,傻小宝住在爹娘留下的一间土房里,村委会把他的那份口粮分给了他院中的一个五叔,这是和他关系最近的一个族人了,已经出了五服。起初,他五婶子隔两天给他烙一锅饼子,喊一声,傻子,口粮!隔墙给他递过来。后来,他婶子就经常忘了这事儿,傻小宝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会扒着墙头冲他婶子的院子喊,口粮、口粮……运气好时,他能得到一碗剩饭或长了绿毛的窝头,运气不好,就只能喝一碗刷锅水了。后来,傻小宝的那间房子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轰然倒塌了,幸好他蜷缩的那个角落没有塌,他就在那个角落里一直酣睡到天亮,才揉着眼睛爬出来。没有了房子的傻小宝开始到处栖身,屋檐下,桥洞子,柴禾垛里,都是他入梦的温床。后来,他的胆子大了,竟然多次离开村子四处流浪,有时一连个把月见不到人,临了被人给送回来。  傻小宝是一个丢不了的傻子,源于他爹的先见之明。傻小宝的爹活着时,对这个傻儿子特别疼爱,惟恐有一天跑丢了,每天就不厌其烦地教他一句话:俺是山东省禹城县××公社××村的,俺爹叫李明光,俺叫傻小宝。教了几个月后,傻小宝这一句话说得极顺溜。村里人逗他:傻小宝,说说你是哪个村的?但傻小宝不会拆开来说,只会说完整的一句:俺是山东省禹城县××公社××村的,俺爹叫李明光,俺叫傻小宝。有人问:傻小宝,你是哪个公社的?傻小宝还是这一句:俺是山东省禹城县××公社××村的,俺爹叫李明光,俺叫傻小宝。慢慢的人们都失去了兴趣,没人再问了。可傻小宝不管有没有人问,经常一个人坐在地上自言自语:俺是山东省禹城县××公社××村的,俺爹叫李明光,俺叫傻小宝。这句话像一根针,深深地扎在了傻小宝的记忆里,岁月轮回,当傻小宝长成一个身高一米八多的小伙子时,他把娘早忘得一干二净,但那句经典的防丢失话语却一个字也没有忘,那句话里有他爹的名字,他也就一直没忘了爹。当傻小宝一次次地被外村人送回来时,村里人感叹:李明光真的没叫错了名字,他简直他妈的太明光了。  老财主蹋了一个角的墓穴,竟成了傻小宝的家。傻小宝在里面铺了麦秸和秫秸,还把那具骸骨扔了出来,只留下一个骷髅头,玩吓唬路人的把戏。那条大蛇,当天就被他架在树枝上烧焦了,成了他的一顿美餐。  傻小宝虽然傻,却生得五官端正,眉目清秀,身体也非常壮实。平日里,他闲着无事,不是穴居在墓室里睡觉,就是坐在村头的小桥上,嘴里念念有词。有人经过时,我就会冲着人吃吃地笑个不停。分田到户后,村里人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经常有人把剩饭剩菜端给傻小宝吃。傻小宝的那份责任田,仍给了他五叔。五婶子也因生活的改善而良心发现,能让他吃饱肚子了。自从在墓穴里安了家,傻小宝不再乱跑,谁家有个修房搭屋的力气活儿,或者挖茅房起猪圈的脏活儿,首先想到的就是傻小宝。傻小宝干活不惜力气,又快又好。  村里的一帮小孩子最喜欢和傻小宝玩了,孩子们不但可以轮流拿他骑大马,还可以支使他干孩子们不敢干的事情。比如捅个马蜂窝、偷个瓜果梨桃什么的,都让他冲锋陷阵。当然,最后挨蜂蜇、挨揍的肯定是他。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很少有恻隐之心,一二再再二三地拿他寻着开心。他似乎并察觉不到孩子们的居心叵测,每次见了他们,都吃吃地笑个不停,完全忘记了上次的恩怨。  那年月,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两个傻子,好像一个村没有傻子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村庄。大多数傻子都有一定的智商,较好的能达到五、六岁儿童的智力。小赵庄有两个傻子,是一对孪生兄弟,每逢红白喜事,他们都会主动上门去帮忙端盘子。他们的消息极灵,方圆十几里,谁家有事儿也别想瞒过他们。他们端盘子极稳,一个木制托盘上最多能放八盘菜,从没有摔过一个盘子。他们索取的报酬,只是几碗席上折下来掺在一起的杂烩菜再加上几个馒头。久而久之,人们也就认可了这弟兄俩,谁家有事情,都会正经地通知他们,好像这件事儿已经被他们垄断了。像他们这种高智商的傻子,极少;什么都不懂的全傻,也极少。多数傻子都是像傻小宝这样的,能听懂正常人说的话,能在常人指导下从事简单的劳动。正常人的功能,他们也都具备。傻小宝长到十七、八岁时,经常坐在桥头上摆弄他的阳物,把那物件儿弄得直挺挺的,他就擎着这物件儿,站在水泥桥栏上冲过往的妇女坏笑。为这,他可挨了不少踹。  


  村街上忽然多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傻女人。看情形,那女人已经在外面流浪了很长时间,衣服都被挂扯得一丝一缕的,很多地方都露着肉,半只脏乎乎却很挺拔的乳房也露在外面。女人肯定没有像傻小宝那样先知般的爹,问她什么都摇头。村里的媒婆七婶说,看这闺女,也就二十岁的样子,模样儿也不错,不如让邱二子领回家做媳妇去。邱二子是个年近五十的老光棍,他一听当即就兴奋得满脸通红,七婶作主吧,俺一定忘不了七婶的大恩大德。说着话,就伸手去拽那傻女人的胳膊。女人忽然一把将他推了个趔趄,用手指着他大声喊,坏、坏……大家发出一阵哄笑。傻小宝的五婶子忽然说,哎,要是她配俺们家傻小宝,倒挺合适呐。人们愣了片刻后又是一阵疯笑。那傻女人也跟着笑起来,嘎嘎的,有些像傻小宝。  没想到,这傻女人在村里待了几天后,还真住进了傻小宝的墓穴里。他们俩形影不离地待在一起。从此,再有人喊傻小宝帮忙干活,这傻女人也一起去,力气比傻小宝不差。一天一天的,傻女人身上的衣服就多了起来,虽然大都打着补丁,看上去花花绿绿的,但那姣好的身段儿仍然凹凸毕现,吸引着男人们的目光。那段时间,村里很多男人说过一句相同的话:操,这傻小宝,艳福不浅呢。  没事可做的时候,傻小宝和那女人肩挨肩地坐在桥头上或他们的“家门口”,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来来往往的人打着招呼。久之,两个傻子成了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秋风渐凉的时候,田野膨胀了起来。傻小宝墓穴上方的草也结了籽儿,垂下了细细的腰肢。十几根长长的草茎倒垂在了洞口,像安装上了门帘子。谁也没有想到,那傻女人的肚子竟然也随着庄稼的成熟鼓了起来。这件事情很快传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大家都感叹:傻子竟然也知道干这事儿。老光棍邱二子顿足捶胸,早知道这样……唉!要早知道这样……傻小宝的五婶子就说,早知道这样怎样?人家还就是看上了俺们家傻小宝,你这老眉丑眼的,想好事吧!媒婆子七婶说,傻小宝能有这个心眼子吗?别不是邱二子在一边偷偷放的枪吧?邱二子便一脸委屈地说,咱哪有那个福份呀!那委屈里透着几分窃喜。  傻小宝和他的傻女人还是遵循着他们的生活规律,一天一天地打发着漫长而单调的时光。村人们不再请傻小宝帮忙干活了,因为他们无法阻挡傻女人劳动的热情,又怕万一有个闪失,遭人非议。这使他们原本就无聊的生活更加寂寞。但寂寞的生活并不能阻挡生命的篷勃,傻女人的肚子一天一天地大了起来。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第二年的夏秋之交,墓穴里传出了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傻小宝的儿子出生了。  哭声掠过村庄的上空,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傻小宝的“家门口”空前地热闹起来,女人们送来了煮熟的鸡蛋、红糖、油条,还有热腾腾的小米粥。这些东西放在一座坟前,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是祭奠亡灵的,很少有人想到是为了一个刚刚来到世上的幼小的生命。两个傻子竟然有了儿子,连村委也重视起了这件事情,村支书宋大河差人把村委会大院里存放畜草的一间屋子拾掇出来,让傻小宝一家往里搬。但傻小宝死活不走,他五婶抱起他的孩子,想用孩子把他引过去,他竟然红着眼睛亮出一副要拼命的样子,吓得五婶赶紧放下了陈旧的襁褓。宋大河便骂,傻逼,就是住坟坑子的命!  从此无人再管他们的事情。  


  坐在桥头上打发时光的成了一家三口,村里这道特殊的风景增加了新的内容。他们不再寂寞,多数人从这里路过,都会凑上去看看他们的孩子,逗一逗。这孩子长得很像傻小宝,一有人逗他,两只乌黑的眼珠子就骨碌碌地转个不停。村人们断言,这个孩子不傻,是个健康正常的孩子。却也有人担忧起来,孩子整天和两个傻子在一起,学傻了怎么办?傻小宝的五婶没有儿子,一直怀有收养这个孩子的念头,但她根本无法和她的傻侄子交流,这个女人拿出了少有的耐心,说了很多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话,傻小宝始终只是摇头,并对她存了警惕,她想抱一抱孩子的愿望都无法满足。不但是她,任何人也别想从傻小宝两口子的怀里抱走孩子,无论人们说什么,他们把孩子抱得紧紧的,从不松手,好像一松手孩子就会消失。  傻小宝喜添贵子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冷得滴水成冰。老人们说,已经很多年没这么冷过了。傻小宝和傻女人不再到桥头上守望了,整天窝在墓穴里。人们看不到他们,渐渐地,就把他们抛到了脑后。只有五婶,记挂着那个孩子,比以前更加准时地把干粮送到墓穴里。这个一向小气的老女人,竟然把一床补丁摞补丁的旧被子也馈赠给了她的傻侄子。  腊月的第一天,风雪怒吼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邹先生打开门,萧杀的白色映入眼帘,他竟被这满目的白逼得后退了一步。雪停了,北风仍然在刮,有一些细小的雪粒子从高处飘落下来,打在脸上,又疼又凉。邹先生忽然全身剧烈地抖了一下,赶紧回屋,脱下条纹布鞋,换上了厚厚的棉靴子,然后披上棉大衣,走进了漫野的白色中。  积雪足有一尺,一脚踩下去,要陷进去半尺多,走得特别艰难。快到坟地时,邹先生隐约听到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音有些沙哑。他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赶紧跑到傻小宝居住的墓穴旁,洞口已经被积雪堵得只剩下一个脑袋大的孔。他往里一看,里面竟也是一片银白,而婴儿的哭声,竟是从白雪的下面传出来的。邹先生三两下扒拉开洞口的积雪,一探身溜了进去。积雪掩盖着三个人的轮廓,两边是大人的轮廓,中间是一个小孩子的轮廓。邹先生头皮一阵发炸,手忙脚乱地将他们身上的雪清理到一边。中间的孩子还在哭,身子也在不断地扭动,而两边的大人却纹丝不动。三个人身上的雪都被清理得差不多了,邹先生才发现,那床惟一的被子,被折成双层盖在了婴儿的身上,而傻小宝和傻女人,一边一个压住了孩子的被边,他们身上仅盖了一层薄薄的麦秸。邹先生摸了摸他们的手脚和额头,都冰凉如雪。邹先生抱起孩子,挣扎着爬出了洞口,然后一边大喊着一边向村里跑去。  快来人啊,傻小宝冻死了!  快来人啊,傻女人冻死了!  冬天无事,大多数人还都在暖暖的被窝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梦。邹先生凄厉的叫声把他们从梦中惊醒了,人们纷纷从各个门口跑了出来,跑向了这里。跑在最前面的是傻小宝的五婶,她边跑边系着红布条子腰带,腰带长,那鲜红的腰带就随风飘舞,在一片白的世界里忒醒目。她在离邹先生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边跑边问,孩子没事吧?孩子没事……等近了,她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她也哭了,她一把将孩子从邹先生怀里抢过去,把泪流满面的脸贴在了孩子通红的小脸上,然后,她转身,用快得惊人的速度,向家的方向跑去。  邹先生转回身,和村人们一起回到了墓穴那儿。人们七手八脚地将傻小宝和傻女人弄出来,抬到了邹先生家里。邹先生给两人分别把了脉,脸上的表情放松下来,还有脉、还有脉哩。然后给夫妻二人每人灌了一小盎烧酒,再把半瓶烧酒倒在一只铁碗里,划根火柴扔到里面,蓝蓝的火苗腾地一声就冒了上来。他就用手蘸着这带着蓝火苗子的烧酒,一下一下地在傻小宝的身上搓,先搓胸口,然后又搓全身,等把他全身都搓遍了,傻小宝竟然动了动,然后睁开了眼睛。邹先生解开女人的衣衫时说,大家都出去吧,这里没事了。人们三三两两地散了。  傻小宝清醒过来后,就冲出了邹先生的家,直奔他五婶家跑去,由于腿脚还不利索,一路上摔了几跤,身上全沾满了雪。五婶家的门是在里面插着的,听到他的喊叫声和砸门声,五婶先把孩子藏在灶屋的柴禾堆里,然后才去开门。五婶说,傻侄子,你的孩子不在俺这里,被人给偷走了。傻小宝却不说话,径直进了院子。五婶撵上来说,不信你就上屋里瞧瞧去!就作势往北屋里引他。傻小宝对五婶视而不见,在院子中间停了片刻后,果断地冲向了灶屋,从柴禾堆里抱出了他的孩子。五婶大惊,在后面踹了他一脚说,你这个傻子,怎么比好人还精?你咋就知道孩子在灶屋里呢?  傻小宝去讨要孩子的工夫,村支书宋大河已经安排了十几个青壮劳力,拿着锨、镐、镢等家什,把傻小宝栖身的墓穴给填死了铲平了。至此,傻小宝才结束了住墓穴的岁月,住进了村委会大院那间放畜草的屋子里。  孩子六个月大就断了奶,断奶后,邹先生开始用那只祖传的药鏊子给傻女人熬药,每天一副,弄得半啦村子都飘荡着一股中药味儿。别人问他,傻女人得了什么病?邹先生只一句,月子病。  


  一九八六年夏天的一个早上,全村人都听到了傻女人在号啕大哭,哭声与以前竟然判若两人。片刻间,村委大院里已经围满了人。  那女人边哭边问,这是哪里呀?俺怎么在这里呀?  邹先生站在一边,脸上是刻意压抑的得意。  邹先生上次抢救傻女人,从脉象上察觉,这个女人并不是傻子,她是受了严重的心理打击后,精神失常了。但他没有把握能治好女人的病,就把这个秘密埋在了心里,暗暗地给她配药治疗。  几个好事的女人围着“傻女人”,你一句她一句的,就把她来这里后的事情说了个大概。“傻女人”听得一惊一乍的,女人们每说一个事儿,她都会追着问,真的?真的……慢慢地,她就陷入了沉默,任别人再问她什么,她一句话也不说了,只是低着头,无声地抽泣。  村人们都有些兴奋,觉得这一下孩子有希望了,这一家人也有希望了……  就在“傻女人”清醒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傻小宝疯狂地砸响了他五婶家的大门。他把五婶家翻了个底儿朝天也一无所获,然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地寻找……  “傻女人”失踪了,还带走了那个一岁半的孩子。  傻小宝把整个村子翻找了一遍后,就走出了村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外乡人送回来,最后一回是被捆绑着送回来的,佝偻着腰,人也瘦得没了形儿。  支书宋大河担心他再出去后把命送在外面,就把他锁在了那间放畜草的小屋里,让五婶按时给他送饭。没想到,几天后,他就饿死在了屋里,五婶送的饭,他一口也没吃。  傻小宝死的当天,邹先生把他那只祖传的药鏊子摔在了大街上。  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正午休的邹先生忽然听到大门口有婴儿的啼哭声。他趿上鞋,踢踢踏踏地来到大门口,见一个崭新的襁褓倚在大门洞子里的墙边上,而襁褓里包着的,正是那个和傻女人一起失踪了的孩子。  邹先生抱起哇哇大哭的孩子,几步奔出大门,四下里望去,空空的街道上,只有烈日的反光,白得晃眼。  
【附评论两篇】

  人性的寓言  ——论邢庆杰的《像风一样消失》  娄双
  在山东文学青年作家群中,邢庆杰是一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和生活感悟的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使他在对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的回眸和审视中,充满了对生活与人性的独特表达和深刻思考。  《像风一样消失》是邢庆杰的众多佳作之一,这部作品就像是一则蕴含着深沉理性和广博关怀的寓言,既有着明晰的现实生活表现,也有着充满隐喻的意义书写;既立足于现实人世,又具有超越现实人世的色彩,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裂变,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与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傻小宝、“傻女人”和邹先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特殊身份、思维和行为都分别代表着作者对人性不同方面的探讨与思考。  一、真淳的人性之美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之初时,都怀有相近的美的人性,正如孟子所说:“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人之善性是人性的一个开端,如果一个人能够秉持这一美好的人性而不被纷乱的外部世界所侵扰,那么人性就会表现出真淳之美。作为一个天生的傻子,傻小宝身上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真淳的美好人性。  傻小宝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他既是一个孤儿,也是一个傻子。他没有固定的居所,到处栖身甚至四处流浪,最后竟然把老财主塌了一个角的墓穴当成了自己的家。傻小宝性格温顺、善良,他时刻都用善意回报着人们:他帮助村人们干脏活,干得又快又好,对村里少不更事的孩子的捉弄也毫不记仇,永远都是“吃吃地笑个不停”。可以说,傻小宝的身上有着正常人所没有的纯真而美好的人性,这种美好的人性是真正出自心灵深处而没有沾染任何现实污染的。他顺从着自己内心的感觉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在“傻女人”到来和消失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傻女人”到来之后,潜藏在傻小宝深处的亲情苏醒了过来,这种亲情不再是“像一根针,深深地扎在了傻小宝的记忆里”的那句“俺是山东省禹城县××公社××村的,俺爹叫李明光,俺叫傻小宝”和话里面一直让他不曾忘记的他爹的名字,也不是他五婶偶尔送过来的口粮,而是他切身体会到的一种真正的相依相亲的感觉。他们的日子单调却幸福着,孩子的出世更是唤起了傻小宝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我们很难说是一种父爱的表现,甚至对于傻小宝来说,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父亲”这个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他似乎是拼了命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血脉亲情的天性在傻小宝身上表现出奇迹般的力量,他已经把“傻女人”和孩子视为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生命。所以在恢复正常精神的“傻女人”带着孩子离开之后,傻小宝开始了疯狂的寻找之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外乡人送回来。最后选择绝食,将自己饿死在被关起来的小屋里。  植根于生命和心灵的美好人性使傻小宝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善意,同时也使他遭遇了最大的不幸。或许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他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和自己一直相依为命的“傻女人”和孩子会突然如一阵风般消失,现实生活的变幻莫测和人性的复杂多变让他难以理解和接受。在他的身上,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之美的呼唤和赞扬,同时也以傻小宝之死喻示了美好人性存在的艰难和渐渐消失的悲凉。  二、无奈的人性裂变  人处在复杂的社会之中,是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人性除了先天的美好特性,还有着复杂的后天性特征。如果说在傻小宝身上,作者所要表现就是一种纯粹美好的人性,那么在“傻女人”身上,作者表现出的正是人性在现实处境中的敏感与多变。  “傻女人”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形象,这不仅仅是表现在她来历不明的身份和最后神秘的像风一样的消失,也不仅仅在于她由一个表面痴傻而实际上是因受到打击而精神错乱的女人最后变为一个精神正常、神志清醒的女人,而在于她在面临抉择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复杂与裂变。  这是一个在外面流浪了很长时间的女人,“也就20岁的样子,模样儿也不错”。这个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女人对善与恶似乎有着敏锐的直觉,当年近五十的光棍邱二子伸手去拽那“傻女人”的胳膊时,她竟然“一把将他推了个趔趄,用手指着他大声喊,坏、坏”。可她对傻小宝却有着一种特别的信任和依赖,她似乎能感觉到在傻小宝身上存在的与他人所不同的美好人性。她形影不离地跟着傻小宝,甚至跟着傻小宝去帮忙干活。这种特殊的依赖,超出了一般傻子之间“凑合”式的交往,我们甚至可以隐约感觉到一种模糊的爱。  母爱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根植于人性的最深处。在孩子出生之后,对血缘的认同使“傻女人”对孩子体现出了一种极度的爱。在风雪交加的冬夜,她和傻小宝把唯一的被子折成双层盖在孩子身上,两个人一边一个压住被边,自己身上仅盖一层薄薄的麦秸,而自己却差点被冻死。这是一种超乎了“傻女人”正常心智的行为,是一种缘于本真人性的自然流露。  在名医邹先生的照料下,“傻女人”恢复了正常的精神状态。正当大家觉得傻小宝和孩子都有了希望时,“傻女人”却带着孩子像风一样地消失了。或许,“傻女人”恢复了正常的精神,但是清醒过来的她却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处境:糊里糊涂有了一个傻子丈夫,住在死人墓穴里,还有了一个孩子。原本在不清醒状态下的人性在面对严峻的现实时发生了裂变与异化。在现实的挤压之下,道义上的责任与伦理意义上的感情被现实的自我发展和利益所取代。  处于坟这个家中的“傻女人”和傻小宝原本都是幸福而满足的,坟墓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也隔绝了来自外界现实的侵扰,最淳真和最美好的人性在他们身上自然地流露和发展着,他们也用心地感受着彼此的真诚和善良。可是随着坟墓的消逝,他们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傻小宝带着他永远葆有的美好人性和心存的对人与人性的不解走入了真正的死亡之墓;“傻女人”虽然走出了坟墓,也走出了自己的精神混乱,但却埋葬了自己懵懂时期的真淳人性。真切而又沉痛的结局只能让我们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那随风消逝的不仅仅是“傻女人”,更是在她所曾经具有的人性之善和美。  三、迷茫的人性追问  作为一名受人敬重的医生,邹先生深怀仁心和仁术,作者在他身上也寄寓着对美好人性的赞扬。关于邹先生的医术,文中曾有一段极具传奇性的描述,原本医术平庸的邹先生,在碰到一只受了枪伤的狐狸时,出于人性的良善和怜悯促使他细心医治好了这只狐狸,从那之后,他的“医术竟然在一夜之间高明了起来。从那天起,邹先生像换了个人儿,再有上门求医者,无不药到病除。”在这里,作者要表现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类似于民间传说式的趣味性和奇幻性,而是一种对美好人性传播的希望。这一寓意也深深地寄托在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邹先生的药鏊子上。这个药鏊子有着几百年历史,并积聚着仙气儿的药鏊子,用它熬出的药特别灵验,因此它成年累月地在周围十几个村里传递,邹先生视它为宝物,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药用价值,更在于它是传递医者善心从而让更多人们摆脱病痛的载体。  对美好人性怀有极大信念的邹先生在发现傻小宝一家遭遇灾祸和“傻女人”的真正病因之后,医者的责任和人性的善意促使他默默地医治着“傻女人”的病。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恢复了“傻女人”正常的精神,却让“傻女人”丢失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结果“傻女人”带着孩子像风一样的消失,并因此导致了傻小宝悲惨的死亡。在傻小宝死的当天,邹先生把那只祖传的药鏊子摔在了大街上,他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憧憬也随之破碎了。在此,邢庆杰发出了类似于鲁迅的对人的追问:一个人的病不在于身而在于心,人性是如此的复杂,在现实社会的异化和挤压下,一个健全的人和人性又该去怎样建设呢?在小说的结尾处,邢庆杰的笔调是辛酸的,“傻女人”在抛弃了傻小宝之后,又最终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孩子,空空的街道里只有烈日的反光和婴儿哇哇的哭声。  文学是人学,应当立足人性、观察人性、表现人性和思考人性,“文学的人性,是文学作为人学的起点或基本前提。否定了它,整个文学将失去最为绚烂的色彩,甚至整个庞大的文学大厦就将倾斜。”邢庆杰曾说过,他一直想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人性之美,但是人性的美是很复杂的,他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复杂的人性。在邢庆杰的笔下,这种人性的复杂不仅仅是善与恶的纠缠和卑污与高尚的对决,而是一种在现实社会挤压下的人性的无奈抉择与异变。他以富于想象和哲思的寓言式书写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深沉追问和反思,表现出对人性温情的关怀和对人性之美的殷切呼唤。

  点评《像风一样消失》  ●张元珂

  这是一篇别样的乡村叙述,真切而又沉痛,荒诞而又真实。文本精致,叙述沉静,无论是人物角色的塑造,还是一系列意象的描述,都大大延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和精神空间。  “精神失常”的傻女人和傻小宝,鬼使神差地产下一男婴,一时打破了原有的乡村秩序,“傻”与“不傻”的界限因男婴的诞生被打破。邹先生以其高超的医术救活了傻小宝,唤醒了傻女人,结果却是,前者自愿绝食饿死,后者无影无踪。邹先生医术高超能救活人的肉体,却无法拯救病痛中的灵魂——这受血脉亲情支配的痛苦灵魂,这是谁的悲哀?  这又是一个充满着隐喻意象的空间。药鏊子、撒在患者门前大街上的药渣、医治创伤的野狐狸的传说、村前的墓穴、傻女人及其孩子,一切似乎都没有确定的指归,模糊而又神秘,充满着无限阐释的可能,小说的意义空间无限敞开着。  此外,动人的细节和场景描写也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固有经验和期待视野。大雪夜墓穴里三口相依为命的一幕,傻小宝被救醒后到五婶家要孩子的场景,墓地里婴儿的啼哭声,邹先生把药鏊子摔在大街上的细节,都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点睛之笔,加之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述和富有表现力的内部视角的交互转换,平实而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叙述,一起被调制在这短短的文本中,确实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a98601019g9l.html  【本文转自网络,仅用于收藏学习,相关者若有异议请留言告知,将及时予以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11:25:44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