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今年6月初一个稀松平常的夜晚,笔者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走过熙熙攘攘的晋城国贸广场,从一栋楼的楼梯口往上爬到二楼,在一扇玻璃门前驻足,抬头可以望见黑色木匾上刻着两个红色的字:喜阅。 走进玻璃门,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书柜、一盆盆绿意盎然的盆栽、一张张干净整洁的书桌映入眼帘,在隔绝了都市的喧哗与热闹后,三三两两的读者正手捧书籍,仿佛置身于一片阅读的森林。2015年成立的“喜阅”书吧,是号称“煤铁之乡”的山西晋城的第一家24小时书店。 王宇琦是书吧的创办者之一。在此之前,他在晋煤集团工作了10年,从事过煤炭销售,也当过团干部。 为梦想任性一把 穿一件黑色T恤、戴着黑框眼镜,长相斯斯文文,见到王宇琦时,他正蹲在书吧的一张小书桌前,看着女儿在纸上画画。 2015年,在全国煤炭去产能的背景下,他所在的晋煤集团提出职工分流方案,鼓励职工停薪留职、自谋出路。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宇琦决定走出矿区,和朋友共同创办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就在传媒公司的业务逐渐熟悉之际,王宇琦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想开一家书店。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只是此前家人反对他放弃国企的“铁饭碗”,一直未能如愿。 2015年4月的一天,当看见公司楼下的那家咖啡厅贴出转让告示时,王宇琦终于心动了:为何不将这个店面盘下,开一家书吧呢? 王宇琦将这个想法与公司合伙人交流后,却引来了质疑声:“想法是好,但很难盈利,竞争激烈。”“拿公司的钱去做这样一件事,万一失败了呢?” 王宇琦将开书吧的想法称作是“情怀与商业的结合”:从情怀的角度来说,“我一直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在书店的环境里长大,而且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塔,它能照亮城市人的内心”;从商业的角度看,现在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扶持实体书店。现在山西又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文化行业一定是未来的方向。“有政策扶持,又是产业发展方向,我相信实体书店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王宇琦坚定地说,“就算不为赚钱,也可以为梦想任性一把。” 活着就是胜利 要开书店,首先要了解读者。2015年6月,王宇琦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个读书者爱好群,邀请了一些读书爱好者和本土文化名人分享一些精彩书目,然后在群里一起交流讨论。在这个超过450人的群里,有“90后”的在校大学生,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有普通职工,也有商界精英。“大家对读书的热情超出了预期,这让我们对做书吧这个项目更有信心了。”王宇琦说。 为了了解实体书店的运营状况,王宇琦又带领书吧策划团队先后到北京、上海、苏州和厦门等经营24小时书吧较好的城市去考察,了解书吧的经营模式、众筹管理模式、股东管理、场地布局和功能区设置等。 经过筛选,策划团队最终确定了49名股东。这49名股东中有老师、商人、律师,还有好几个是王宇琦原来所在煤矿的同事。在王宇琦看来,无论来自何种行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不把书吧盈利放在第一位,或者曾经也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 “不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在王宇琦看来很重要。根据他的调查,目前,全国应该有20多家24小时书吧,但因为书吧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发展局限也大,做成功的几乎很少。 尽管“喜阅”书吧成立时,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免除了税收,但每年30万元的租金以及前期150万元的投入,对于微利的书吧来说,仍然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对我们来说,这家书吧活着就是胜利。”王宇琦说。 在确定要开办书吧后,王宇琦他们为书吧没有一个好名字而苦恼了许久。后来,他们想既然这家书吧的资金是众筹的,名字何不也众筹一下呢?于是他们在网络上为书吧征名,表示愿意出让1%的股份,给最终选定名称的提供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集,股东们从上百个名字中投票,最终选定“喜阅”。“这个名字简单又容易被记住,而且内涵丰富。从表层来看,就是喜欢阅读;更深的寓意是抬头见喜,低头阅心。”王宇琦笑着说。 在“喜阅”书吧内,笔者看到这里被分为了阅读区、会员区、观影区、儿童区等不同区域,书吧内的书籍按照传统的人物、传记、人文、社科等不同类型进行摆放。值得一提的是,书吧有一排相对特殊的书柜——“喜阅”读书会的推荐书目。这些书目都是书吧股东以及读书会成员自己看过并喜爱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下,还会用一句话来介绍它,“这样很多书友来看书,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就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指引”。 在王宇琦的心中,书吧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给人们营造思考和学习氛围的地方”。
作者:王伟伟
来源:中国煤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