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序
胡松涛
20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毛泽东横空出世。“不管你是爱是恨,是赞扬还是批判,毛泽东比任何人物在中国现代留下了远为庞大的身影。这身影覆盖了、主宰了、支配了数亿人和几代人的生活、命运和悲欢。”
天纵之圣、一代雄主毛泽东,以功业震铄天下,亦是语言大家。“毛氏语言”以其独特风标,改造中国,同时成为亿万人中的流行语。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 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氏金句,“气盛言宜”(韩愈),挟雷带电兼风雨,充满豪情、自信与霸气,让他的同党和他的对手都黯然失色。正所谓:“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天雷震音而锤凿绝响。”
语言是工具和武器。思想需要词语这个载体,尽管承载思想的词语常常被思想掩盖。思想依托语言和词语,才能站立起来,然后走向民众,接引众生,启导进步。毛泽东的语言及词语,是毛泽东用来表达思想的手段和创造世界的工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话,惊醒了党人,打响了历史。“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文采与思想齐飞。毛泽东具有参与伟大语言创造的激情跟本事,他成功地将五四运动中出现的白话文改造为革命白话,创造了新的语言形式,或者说是语言模式。毛泽东用新语言阐述他的新思想,用革命词语推动革命进程。他丰富的词语是支撑起他广阔思想天空的“四梁八柱”。
毛泽东的举世瞩目,是从他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演说中起步的。毛泽东的革命斗争和思想改造,是从用词革命、话语革命开始的。毛泽东口才与文笔俱佳,是使用汉语言的大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他以笔墨作刀枪,遣字成军,吐句成阵,时而使用民谣俚语,时而调动古语生词,时而又制造新辞,常常赋旧话以新义,还死语以生气,点石成金,撒豆成兵,一时间,笔下起风雷,纸上生狼烟。
毛泽东是语言和行动的巨人,尤其擅长政治修辞,堪称语言大家。1965年9月,毛泽东在给胡乔木改词时,批写道:“要造新词。天堂、霓裳之类,不可常用。”这里所说的“新词”,主要指新的词汇。对于词语,他有一种求新的欲望、创新的本事、制造的技巧。他将许多深奥的政治语言,意识形态的大词,官场的专业术语,与中国古代的、民族的、农民的语言结合起来,揉搓一番,幽深者曲折以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横空盘硬语”,捏出一个又一个新词:敲打世界的词,引人上进的词,清洗思想的词,直指人心的词,自我游戏与游戏人间的词。他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毛泽东是新词汇新概念的创造者,他的许多词语具有原创性,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点江山”、“只争朝夕”、“朝气蓬勃”、“三个世界”等等。毛泽东是语言的统帅,常常出其不意地率领一群词语占领理论要塞,抵达思想制高点,从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和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一种以十分简朴、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极其复杂的思想、让词语真正地为其思想服务的非凡能力。这方面,东土几无人,国民党人不行,中共党内的许多人,也望尘莫及。
毛泽东在变化与创造中为语言招魂,为时代立心。“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等,字字句句,若网得纲,为共产党人立心。他倡导“孺子牛”,藐视“纸老虎”,号召“打老虎”。毛的这些词语,影响了一大片人,影响了一个时代,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因枝以振叶,沿波而讨源。毛泽东的语言根源之一,是底层与民间。李后主敢于以俚语入歌,毛泽东更是善于将民间语言、民族语言、中国语言拿来表述他的政治思想。黑格尔曾说:我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这话说得何其自信。毛泽东亦有这样的自信跟能耐,他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本中国具体化”,就是他和他的同志们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符合中国实际的话,说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听懂的话。像“愚公移山”、“治病救人”、“夹着尾巴做人”、“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等等,信手拈来,挥洒成譬,有从书本学来的,更多的是从民间学来的,不过他巧妙地在其中衔入自己的思想,构成新的气象。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毛泽东的语言扎根于民间,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让从西方来到中国的“马克思”使用中国的民间话语,深入浅出地与中国老百姓对话,从而为民众所喜闻乐见。难怪文学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感叹:毛泽东“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
语言是抵达意义的工具。大多数人往往使用大家都在使用的陈辞滥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固然能使人听懂,但人们不一定听得进、记得住,更不会转化为世界观方法论,因为大家对陈辞烂调已经麻木了。
毛泽东不用套语老调,他善于通过创造能够产生震撼力的新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狄德罗说:“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句话中可能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不要让语言太顺溜。过于顺溜的话,容易一个耳朵进来另一个耳朵出去,停不下来,过眼或者过耳就忘得干干净净。毛泽东在政治言说中,不仅使用“奇怪的词儿”,还会说会写“漂亮句子”,自然形成刺激,方便入耳入脑入心,可以长久地在人们的思想里停留。比如,毛泽东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割错了,想纠正错误也没有办法。”……这些话,活泼泼的,大词与小词搭配,政治语言与民间生活结合,宛如荷花碧叶,恰似那语言大观园里红影绿意摇曳的荷塘,真是好。所以与毛泽东政见大不相同的胡适也只能承认:“共产党里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语言,既让你听得懂,又具有冲击力,让你印象深、记得牢,剩下的,就是照他说的干去吧。
柳亚子赞扬毛泽东的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用这两句赞叹毛泽东创造的词语、流行语亦可。毛泽东创造了一些词,比如“只争朝夕”、“激扬文字”、“造反有理”等,不袭陈言,独家炮制,毛氏风格,版权所有。李白的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造就了一个成语典故“青梅竹马”;李后主的词“车如流水马如龙”,也变成了一个大家常用的词语“车水马龙”。毛泽东创造的词语(成语)更多。不要小看成语,它是语言中的珍珠,这几个字之所以能组成成语,让人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脱口而出,它实在是以最方便的形式、最深刻的内容道出了生命在一个刹那间的感受跟经验,从而为世界定义,为瞬间定格。词,甚至可以反映世界观、改造世界观。比如说,当面对一个强大敌人时,你把它看成一个“真老虎”或是把它看作“纸老虎”;面对压迫,是想着“造反无理”或者是“造反有理”,那可是大不一样的。
毛泽东颠覆了一些词。他与一些词语搏斗。“斗争哲学”,原来是国民党骂共产党的话,不少共产党人很反感这个词,毛泽东把它拿来用了,作为自己的哲学,用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只对方射过来的利箭,他潇洒地接过来,为我所用,顺手投向对方,置对方于死地。
毛泽东救活了一些词。像“实事求是”、“愚公移山”、“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等。旧词新用,借尸换魂,起死回生。他在对许多已经固定或死亡、毫无生气的词语的扬弃中,使之获得活力。一些陈辞滥调,在他的舌下笔下复活如初。
毛泽东挪用了一些词。禅家说,“百草头上祖师意”。在毛泽东那里,许多描写自然现象的词汇,像“毒草”、“鱼水”、“东风、西风”、“百花齐放”等等,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以前的词义被大大拓展延伸,甚至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当然,不是心里的每一个词都能落实在言语中,正如不是每一棵种子都能够发芽一样。毛泽东也有遇到语言障碍的时候,也有词不从心的时候,也有面临语言黑洞的时候。某些思想沉睡在他的身体里,这时候需要一个让思想动情并为之“私奔”的词语来唤醒,可是那个撩动思想的词语始终没有出场。我猜想,晚年毛泽东,心中有些深奥、深刻的思想要表达,但是词不出现、词不答应。词不答应的时候,嘴也好,笔也好,都无能为力了。这样一来,他的许多思想无法与人共享。面对金针无法度人的困境,他只好借助一些近似的词语,比如形容词,或者引用古人的话,来表达他的思想,有时候他还放手让手下的“笔杆子”去表达、传达他的想法。
毛泽东的语言是诗性的语言。中国人是很欣赏和强调语言中的诗性的,诗性是汉语独特的光彩。但诗性语言往往是缺乏逻辑的、模糊的、非理性的,有的人认为这是语言之病。对于政治人物必须严谨地表达政治思想来说,这一点的确是个问题。但是,毛泽东不以为然,不以为病。——语言上的病与不病,见仁见智。毕竟,诗性的语言往往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毛泽东用自己独特的言说构建起了毛家语言的寺庙。他是语言的创造者。他是语言的再造者。他是语言的巫师,他深谙语言的巫术。他是语言的霸权者。他使用的词语是他的战士、号角、投枪、匕首。他的“毛式语言”,成就甚大,变成一种概念、一种说话、一种口气、一种方式、一种习惯,成为照耀他的部属和后来者的阳光,或者说成为他的后来者走不出去的阴影。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世界就是我的语言的界限。”毛泽东的语言版图广大。他的词语到达哪里,哪里就是他的版图、他的地盘。他以语言杀伐,用词语打击对手,打败时间,攻城略地,扩大疆土。毛泽东的词语流传多久,他的“共和国”的版图就存在多久。
在世界话语权中,罕见中国的原创话语。国人许多时候都是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使用着和人家一样的词语,说的却不是同样的意思。毛泽东强力介入,像“纸老虎”、“三个世界”、“造反有理”等,传遍全世界,影响全世界,也改变着全世界。
毛泽东的许多词语具有耐磨损性。他创造了一些没有时间,也就是说可以在时间中长期穿行的词。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毛泽东的有许多的词,不害怕时间,没有皱纹,没有保质期,一直具有鲜活如初的特性,可以长远地流传与存在,比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半边天”等。
毛泽东的词语,许多曾经流行的,现在已经从政治中、从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场了,慢慢消失了,这也正常。词语也需要清场,不然词典受不了。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词。词语的流失也就是某种思想的流失,或者暂时消失。当然,没准哪一天它会死而复生,如同一棵老树枯萎了,过了若干年,忽然又冒出了新绿。
词语的影响力就是人的影响力。刘亚洲说:“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有一句话,哪怕是坏话,能流传下来,也是值得的。”毛泽东流传下来的话,好话,或者被一些人认为的不那么好的话,那就太多了。所以,本书在收集毛泽东的词语之外,还收集了一些因毛泽东而流行的格言式的短句。
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索引,毛泽东的词与语,索引着他的一生。
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钥匙孔,从中可以窥视毛氏思想的堂奥。
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脚印,我们拾着毛泽东的词语脚印走下去,就了解了他的一生、他的思想,一直走下去,就走到了他的墓地。毛泽东创造的 一个个词语,宛如垒起他高高墓碑的一块块砖石。他的词语,也成了他闪光的墓志铭。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成绝妙词。”(袁枚)毫无疑问,毛泽东为汉语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在毛泽东的词语世界里,可以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这两句也是毛泽东的。
蹄声远去。毛泽东时代的马车赶过去了。
但是,毛泽东的词语仍在敲打和影响着我们——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上,在周围人们的言说中。今生与他及他的词语相遇,是命里缘分。如今,我们或者喜欢地使用着他创造的词语、他的语言;或者很小心地避开与躲着,却仍在不可避免地使用他的词语他的语言……。“有水井处,皆咏柳永词”。当今中国,遍地都是毛氏词语犁过的田地,谁都绕不过去。他的词语已经进入我们的阅读,进入我们的生活,溶于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旺盛的汉语生命力的一部分。有论者称:“毛泽东的精神遗产升华成一种文风、一种语态,被过去及今天一代又一代的人所窃慕、模仿、袭蹈。用毛的口吻说话、用毛的风格惜辞、用毛的逻辑论说,成为不少人的语言潜意识,成为他们所陶醉、愉悦的语言境界——这是许多文学‘大师’都没能做到的,在这一点上,也只有鲁迅堪与比肩。”诚哉斯言。
或者说,毛泽东的词语是毛泽东下的蛋。这些蛋,已孵出小鸡或大鹏,满天满地地奔跑,或者变成了食品进入我们的肠胃,转化为一种新的生命。
歌曰:“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万遍下工夫……”我读毛泽东的词语,深微义趣处,如同拜谒语言中的“舍利子”。
品读、拜谒、评说毛泽东的词语,是想通过这样的传递与鼓吹,唤起更多的人的阅读与研究,呼唤汉语大家族中再出创词造句的大德高僧。毕竟,新时代需要新词来记录,新思想需要新词来表达,语言的进步需要绝妙好词来推动,平淡的生活需要优美词语来提振精神。我们是伟大前辈的后代,我们是伟大后代的前人,我们在历史和文化的接力赛中有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后记
胡松涛
(载「书屋」杂志2016年第一期)
从毛泽东创造的词语、流行语入手,研究毛泽东的思想以及语言现象,我是从2008年开始的。此处入手,鲜有其人。承载思想的词语常常被思想遮蔽,我要一只眼看思想,一只眼看词语;我要一手拨开思想看词语的本来面目,一手摆弄词语看思想如何让词语怀孕及出生。一些不成熟的片段,以《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为名,在《书屋》杂志连载,数家报刊转载,我欣欣然。《书屋》的编辑胡长明先生,在研究毛泽东方面多有心得,他给予我很大鼓励。我计划,写上一百条左右的“毛氏词语”,通过研究毛泽东创造的词语,更加深入地学习、认识和理解毛泽东。当我把自己的愿望说给几位朋友时,他们都鼓励我赶快写出来。可是,惭愧得很,因为恒心与功力不足,写了二、三十则,就停了下来。
真正集中时间写作,是2013年8月之后。在一次闲聊中,我趁着几分酒劲,又一次大言说出我准备写100则“毛氏词语”的想法。朋友们哼哼哈哈地应付着我,环顾左右而言它。我猛然想到,这样的话从我嘴中已经说过几次了,却没有真正埋头下手去做。我不能空言失信,更不能让朋友们对我失望。于是,集中时间、加班加点赶写。尽管我为这个题目的写作,进行了大量阅读,也积累了一些资料,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振奋起这只笔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集中写作近百篇文章,常有捉襟见肘之窘境。更重要的是,毛家是“集大成”式的人物,借《文赋》上的话说,他的言语“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博大精深。吾辈慧浅而学短,对于毛泽东的词语,窥其义趣而不大走眼,阐其流源而脉络皎然,开合广大而不离其宗,我感到十分彷徨和艰难。王夫之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真是悟道之言。但是,既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回?
正在为难之际,“天”成全了我。一纸命令宛如命运之神,指引我从北京来到陕西某部任职。我心里暗自高兴:天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的事情!从此我知晓一个“秘密”:组织的安排就是“天”的安排,组织的任命就是“天”给我的命。
陕北,正是毛泽东的话语体系的构建时期,是毛泽东的词语大创造大发展大成熟的时期——毛泽东在这里苦心经营13年,创造了一批具有革命风格、时代特色、民族气派的崭新词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与世界。到了陕西,我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思考。延安及周边布满了革命历史的胜迹。在这里的游历,让我对毛泽东的词语的认识更加深入。我曾徘徊在毛泽东当年创造词语的地方,像“纸老虎”谈话之处、“为人民服务”演讲之处、“三大纪律大项注意”发布之地、《沁园春•雪》的写作之地……置身于这样的环境,现场感很强,感受是亲近而生动的。读其书,游其地,思所演,悟其义,念兹在兹,常常感到毛泽东的声音就在我的左右回旋,毛泽东的灵魂跟阳光就在我的头顶上面照耀。词语与环境、词语与思想、词语与人物、词语与形势任务、词语与风土人情……我像陕北老人清点山坡上的羊群那样,重新盘点那些甜蜜而苦涩的词语。在陕北,我想到了在北京的书房中没有想过的许多问题,每每激动不已,伏案兴会淋漓。同时,面对丰厚的革命文化资源,我愈发感到自己的肤浅:以有限的知识储备,拙劣的笔墨,竟敢下笔评说无限广大的毛泽东词语,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当然,我亦坦然平静,——毕竟,毛泽东他老人家一生都是鼓励小人物、提携手小人物的,他一生都在提倡敢想敢说敢干、提倡大无畏精神的。
贺敬之歌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如今我在延安。唐朝乐队唱道“梦回唐朝”,如今我走在西安的大街上不小心就碰到了李白、王维、唐诗跟唐朝。北京——西京的阅历,成全了这本书,尽管它仍是简陋的——简陋就意味着具有巨大的修补空间。
显然,我对毛泽东甚深微妙词语的解读与研究,浮光掠影多,简单阐释多,逐字推索不够,详审慎择不够,深入挖掘不够,都是些皮相之见,不透不通甚至疏虞之处也是自然的。还有,毛泽东创造和使用的许多改变中国甚至世界的词语还没有写出来。比如:农村包围城市、自力更生、解放军、生命线、大跃进、大民主、提高警惕、继续革命、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等,至于因毛泽东的圈点(再创造)而影响中国的——人物中的张思德、白求恩、雷锋、刘胡兰、王进喜、陈永贵等,地名中的井冈山、遵义、大庆、大寨等等,实践中的“鞍钢宪法”、“穷棒子精神”……等等,就更多了。“毛氏金句”,连绵不断。面对博大的毛泽东词语,一己之力,无能为力;笔力不逮,“存目”了之。只好这样啦。好在高手在后头。
诗人臧克家说:“毛主席诗词常读常新,毛主席诗词越挖越深。”毛泽东词语,亦复如是。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金刚经》等经典著作问世以来,注家蜂起,字字追究,词词探讨, 既“照着讲”,又“接着讲”,甚至于“添字注经”,尽管不同的时代关注的内容和重点不同,不同的学者治学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但“千家竞注”,促进了“经世致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立足原创性文本,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梳理、提炼和诠释,自觉地对经典著作中的词语、概念、范畴、原理和思想进行当代化的表达,用新的语言去诠释和宣传,有利于经典的彰显与继承。我相信,“千家注毛”、大家辈出的生动局面一定会出现。
我以惴惴之心将书稿送给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李师东先生,请他指正。我与他,早就相识,心心相印,远远关注,很少联系,庄子说的“相忘于江湖”,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李师东先生对书稿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动员了他的夫人出谋划策,令人感动。经他的指点,许多篇目为之一新了。
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先生,他是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大家,专著等身。在百忙之中他为本书作序, 使拙著骤然生辉。他说“该书仿佛画出一幅别开生面的‘语言地图’”,这是鞭策和鼓励,也为我今后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借大山的托举,我以野人献曝之诚,拿出这本薄薄的册子,呈现于方家面前,内心是诚惶诚恐的。好在,毛泽东,国柱宗风,他的词语不会因为我的画蛇添足而增,也不会因为我的指手画脚而减。正所谓,巍巍文化昆仑,不增不减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