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4 14:06:40
|
查看全部
品读毛泽东用过的几则民间谚语
(原载《书屋》2014年第9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底,毛泽东引兵井冈,点燃星火,在偏僻贫穷的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在敌人的封锁下,缺吃少穿,不少人看不到希望,对红军的前途有些悲观。1929年12月底,身为底层干部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信,反映部队的这种情绪。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回信,信中说:“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1]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还精彩地写道:“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话, 很形象,既表明毛泽东是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又鼓励了革命者、追随者的信心。
果然,中国共产党以燎原之势发展。20年后,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全国解放前夕的1948年2月,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刊行毛泽东当年的这封信时,不要公布他的姓名——他怕影响他的形象。此时的林彪,已是国内外著名的将领。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这个要求。
1950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的时候,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信,被毛泽东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中批评林彪的话,也进行了删改。
文章起什么题目,很重要。一个好题目,可以夺人的眼球子,足以把那些平庸的题目甩得远远的。一个读书人,见一本书,先看目录,那些好的文章题目,就像一个出色的女子一样会脱颖而出,谁也挡不住。读书人往往会径直翻到好题目的那一页,如同舞会的主宾从舞池里挑出最漂亮的舞伴一样。
毛泽东在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上说:“办报的不但要会写文章,而且要选好题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闻也得有很醒目的标题。”[2] 毫无疑问,作为文章题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为概括和响亮,既彰显了观点主张,又醒目了标题,是好题目。这样的标题,体现了他一贯提倡的: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不要欧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 [3] 。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题目,就想看文章的内容。
正因为有个好题目,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老话,得以更为广泛的流传。
1962年8月8日,遥远的厄瓜多尔的“人民行动运动”领导人阿劳霍在受到毛泽东接见时说:“我们那里有毛主席的著作,像《矛盾论》、《实践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把它们当作我们斗争的指南。” [4]
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星火燎原”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后汉书》也有“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的话。明人张居正在《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中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赌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代严有禧的《漱华随笔•贺相国》也说:“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毛泽东十分善于用民族的言语、民间的老话,讲他的革命的道理、崭新的理论。
明朝朱国桢的《涌幢小品》有一句话:“星星之火,勺水可灭。”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其道而用之。两则话语放在一起品,亦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老话,因为毛泽东的使用而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人民出版社1959年底开始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10卷,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回忆录。这个书名,源自于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名“星火燎原”四个字,也是请毛泽东专门题写的。
【夹紧尾巴做人】
夹紧尾巴做人,也作“夹着尾巴做人”,这是一句民间谚语。
毛泽东比较喜欢引用这句民间老话,多次在他的政治演说中使用它。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反复强调“夹紧尾巴做人”,不下十次。因为最高领导人的反复使用,使得这句土得掉渣的话,名声很大。
毛泽东说:“不要翘尾巴,要夹紧尾巴做人。我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经常教育我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话很对,现在我就时常对同志们讲。”[5]
毛泽东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6]
1964年,毛泽东在请全国农业典型大寨的代表陈永贵吃饭时,勉励陈永贵“不要翘尾巴”。
尾巴,原意是指动物身体末端辅助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的突出部分。人类已经进化得没有尾巴了。人类的邻居如猴子、老虎、牛、羊还有尾巴,常常被人抓住不放,嘲弄一番。其实,人没有了有形的尾巴,无形的尾巴还是有的。我们走在大街上,轻而易举地就会看到,有的人尾巴翘着,有的人尾巴夹着,有的人尾巴似露未露。
“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话形象。“尾巴”云云,这是善于形象思维的人们把“尾巴”的本意延伸开去,用以形容人的缺点、弱点等毛病。它生动地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人生道理,就是做人要谦虚谨慎。
“尾巴”一翘,错误来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本领也很高强,可它就是藏不住自己的尾巴,即是把尾巴变成了旗杆,仍被杨二郎识破,牙齿差点被打掉。
一般来讲,“尾巴”翘在得意时。人生的经历,大致可分为:顺境、逆境以及常境。人在常境时,平平淡淡,无大喜大悲,心平气和,是不会翘尾巴的。身在逆境时,困难重重,矛盾夹手,处于人生的低潮,这时大都是夹着尾巴的。而人在顺境时,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成群的人恭维,这时可谓春风得意,往往不知不觉地就骄了、傲了,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了,“尾巴”也就翘起来了,失误也随之而来了。
毛泽东说:“俗话说:夹紧尾巴做人。人本来是没有尾巴的,为什么要夹紧尾巴呢?好比那个狗,有翘尾巴的时候,有夹尾巴的时候。大概是打了几棍子的时候它就夹紧尾巴,大概是有几批成绩的时候它的尾巴就翘起来了。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志,首先是老同志,不要翘尾巴,而要夹紧尾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7]
得意的人啊,请记住毛泽东引用的“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老话。
得意或者不得意的人啊,请记住毛泽东的提醒:“一百年也不要骄傲,永远也不要翘尾巴。”[8]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又作“搬石头打脚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一则极富现场感、画面感、镜头感、空间感、幽默感的民谚,因为毛泽东的使用而产生“聚光灯效应”,从而流传国内外。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多次使用过“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个谚语。
1944年10月,他警告蒋介石“将搬起石头打他自己的脚” [9] 。
1949年2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国民党反动派从今年一月一日开始搬起的一块叫‘和平攻势’的石头,原想用来打击中国人民的,现在是打在他们自己的脚上了。” [10]
最出名的是1957年那一回。那年11月6日,在苏联莫斯科,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中国人民形容某些蠢人的行为的一句俗话。各国反动派也就是这样的一批蠢人。他们对于革命人民所作的种种迫害,归根结底,只能促进人民的更广泛更剧烈的革命。[11]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形象的语言、深刻的道理,通过毛泽东的声音而传播到全世界。
文革中,红卫兵造反派喜欢使用套用毛泽东的话来批判对立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广泛引用:
“敌人总是做蠢事,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他们的意愿总是与人民的意愿相违背的,这一小撮牛鬼蛇神,越是猖狂,越要遭到惨败。”[12]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中国人民形容某些蠢人的行为的一句俗话。那些利令智昏向革命左派猖狂反扑的家伙,也就是这样的一批蠢人。他们对于革命左派所作的种种迫害,归根结底,只能促进人民的更广泛更剧烈的革命!”[13]
1967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例子很多,但这些话都没有超过毛泽东,都在“毛式语言”的笼罩之下。
2013年中日之间因钓鱼岛闹矛盾,美国有些人偏向日本,中国人很不高兴。4月30日,中国驻美大使说:“日本政治人物近期的一些举动只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中国希望其它方面就不要搬日本这块石头,更不要让日本这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因为眼前一时需要而长期祸害。”[14]大使的话,出了新意。
大家都是批评别人“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我”往往是缺席的。“我”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一个人,自己也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而且现实中往往是:“我”自己“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每每读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眼前都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用自己的手,搬起一块石头,对着自己的脚,一下一下地砸……。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没准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想着,我突然间有一种脚被砸到的痛疼感,胳膊上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一句民谚。民谚是在岁月的老墰子里淹制出来,因为津津有味,而为人们津津乐道。清代王有光的《吴下谚联》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纯阳无阴,要落雨则阳求阴也;娘,孤阴无阳,要嫁人则阴求阳也。如矢赴的,如浆点腐,其理如是,其势如是。”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又作“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天阴要下雨,爹死娘嫁人。”
1971年9月13日,中共党章上规定的接班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林彪乘飞机叛逃。这是个天大的事,是一个突发事件。
林彪乘坐的飞机马上就要飞出国境线了,有人请示毛泽东怎么办,是否派飞机拦截。毛泽东说:“林彪还是我们党中央的副主席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要阻拦,让他飞吧。”[20]
毛泽东在一个“弦断琴崩”的历史关键时刻,对一个即将失去掌控并且对他的事业构成严重威胁的大人物,用一个东方的、本土的、原汁原味的民谚来处理他的思想,传达他的思想,部署他的策略,稳定他的部属,不能不说,够大器,很从容。
此时此刻,这个突如其来的嵌入政治的民谣,土得掉渣,令人过耳难忘。
这一句话,举重若轻,意味深长。林彪事件的发生,是“脸上无光”的事,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中央脸上无光,也是整个党无光” [21] 被毛泽东这一说,好像不是“脸上无光”的事了。
显然,这句粗鄙的民谚,在此时此刻,于斯人斯事,比说一大堆大话、官话、套话、漂亮话、义正词严的话、讲大道理的话、自我掩饰粉饰的话,更像人话,当然也就更有力,更自信、更正义,也更真实,更让人觉得有嚼头。
——在这样一个“谁也没料到,谁也无法导演”(周恩来语)的紧要关头、紧急时刻,一则民谚能够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对事态的深刻洞悉、对处理事变的格外自信,以及对谚语的格外熟悉——“内存”要很大很多,反应要很快很准。毛泽东有这样的本事跟能耐。
有趣的是,同是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上的记载,与《毛泽东传(1949—1976)》有不小的差别——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这样记载的:“毛泽东说:‘林彪还是副主席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22]
同一天,同一件事, 同一个人,同一番话,两本书的记载却不相同。这就是历史的可疑之处、史书的可疑之处。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1975年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23] 不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两本书上的记载完全一致。这进一步说明民谚的优越性,特别是它具有方便记忆的长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