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5|回复: 1

既要慎独,也要慎众

发表于 2016-7-15 22:19: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为什么,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笑他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回答:“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两则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一者自律慎独,一者严己慎众,正体现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少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他人的监督,道德修养可说是“存乎一心”。这个时候,最见修为。所以《礼记》里才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隐蔽处更易见的,没有比细节处更明显的。

  对于领导干部,慎独是一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举案三尺有纲纪,党纪国法并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在场。时刻慎独慎微,才能防止绳从细处断,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慎独如此,慎众亦然,这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

  群体中容易迷失,坏生态下容易堕落,是因为“法不责众”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一个落马贪官曾说,“发现身边有领导干部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还照升不误时,自己慢慢地也就放松了思想防线”。贪官的“忏悔”虽有推责之嫌,却也提出了“慎众”的问题。“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人的不良行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流风所及,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防线也失守。

  其实,慎独也好,慎众也罢,提出的都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当把个人放置在一个缺少监管、免于负责的状态时,该如何“自处与自守”?在这两种颇为极端的道德情境下,如果还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问。就像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就像许衡说的“吾心有主”,真正应该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这是守德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慎独还是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做好自己。“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坚守信仰,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06:31:40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