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1|回复: 1

发鸠山游记

发表于 2016-7-16 22:49: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酷暑殆尽,秋季来临,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微风徐来,一片凉意。天高云淡,正是旅游季,我们几个驴友,把发鸠山定作目的地。
         发鸠山,位于长子县西50里处, 是中国神化传说的发祥地之一,有着许多遥远的美丽传说。据说,上古时,共工和颛顼相争失利,共工怒撞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继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据长子县有关部门考证,这个不周山就是发鸠山。后来,炎帝的女儿女娃被东海水淹死以后,化作精卫鸟立志报仇,衔西山之石,誓把东海填平。这西山即指发鸠山。发鸠山见证了我们的先人与大自然同生存共奋争的艰辛与苦难,并孕育出了灿烂的上古文化!发鸠山成就了精卫坚韧不拨.的精神,也成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晋代陶渊明有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古人把精卫和刑天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合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的战斗精神,凝聚在后世人们的灵魂之中,流淌在黄河长江的血液里,使中华民族的精髓生生不息地流淌了五千年,激励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奋发向上,奋勇向前。
        小时候,曾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也曾念着精卫填海的故事而落泪。不曾想到的是,这些故事的发源地就在自己的家乡,就在自己的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炎帝文化的发掘,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渐渐地融入世人的视线之中而变得凝重起来,让人有了亲临其境亲探其险的欲望,并且产生了一种急切的欲罢不能的冲动。
        时间来了,金秋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几个驴友一大早就集合在一起,骑车飞越丹朱岭,北行直达长子县城,继而西折,目标直奔发鸠山。
        上党胜景,在于其四周险山,上党盆地,真可谓一马平川。这里不仅是一块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且是一处历代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并且还是一座土地肥沃的天下粮仓。放眼望去,公路两边的青纱帐茂密无垠,成块的玉米田,成片的蔬菜地,就像一块厚厚的成色十分不错的羊绒大地毯。像是有一双巧手在地毯上图画着一个个村庄,偶尔也描绣了几个新建的工厂和煤矿,地毯尽头,一条新建的现代化铁路自西向东从长子县城的南部伸向远方。长子,这个从前的农业大县,正在接受着现代工业的洗礼,相信在不久的日子里,这里将会富甲一方。
        正在遐想间,突然前面出现了一片深蓝色的水面,涌动着细密的波涛伸向群山的四边。这是一个水库,一个面积不小的中型水库,它的原名叫申村水库,是在立国之初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喊着自立更生坚苦奋斗的口号用勤劳的双手靠肩挑手搬修建起来的。它储蓄了大量的水源,保养着一方水土,灌溉着千亩良田。当今,为了打造炎帝文化,开辟旅游景点而美名其曰:“精卫湖”。很显然,伙伴们把精卫湖和淹死精卫的那个东海联想在一起,是大错特错的。




     午时,在一个村头饭店打尖,问路,而后一鼓作气,连骑带推硬是登上了一个山头。啊,目光所及之处,山势险峻,山体浑厚,植被茂密,条条山脊就像伞的骨架一般自下向上直达山顶,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登高远望,远处一层又一层的群山连绵不断,近处的深沟陡峭林密,一条现代化的公路跨沟穿洞直贯东西,连接着上党盆地和河东大地。我们感叹着这山高沟深带给山里人的艰辛,感叹着科学技术正缩小着世界。如果白起时代有这么一条公路,那么,中国大一统的步伐将会走出什么样的速度呢?空想之间,又走了两处地方,都是以精卫命名的古建筑,其中的一处正在修建。听工人师傅说,好像是几位长子籍的台湾名士出资捐助的,他们在耄耋之年思念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家乡,这就是他们的祖国。他们盼望着能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他们更盼望在和平的环境下,共睹家乡山清水秀的美景。工头老板说:家乡有多少人侨居海外啊?他们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回,他们把那一份爱家爱国的情怀寄托于精卫祠,他们希望能把发鸠山打造成一个地域文化区,让海外游魂有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精卫,这个蕴含着中国古文化的名字,如今又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但愿东海尽快填平,祖国尽快统一,两岸共享和平!
    驴友们大发感慨:今天的收获不小,不仅领略了发鸠山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领悟了它那另一层意义:怀古、思乡、爱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发鸠山能像黄河长江一样沸腾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热血,让他们的头发更黑,让他们的眼睛更黑更亮。
     没有导游,我们 漫无目的地游玩着,偶尔遇见几个路人,也不便打问,只能是靠自己的思维去感知,靠印象中的一个个神话故事去寻觅,似乎还想发现一点古贤的足迹。懵懵懂懂之中,寻寻觅觅之间,忽有微风北来。天空阴云瞬间集拢而至,山间顿时云腾雾绕,远方也蒙上了一层面纱,整个发鸠山体藏头缩尾的隐去了它那秀美的身姿,一切都似乎变得神秘起来。我们只能作出决定:下山。
   下山的路虽然轻巧,但路面水滑。我们骑着山地车,弓着腰,捏着刹车,倒也轻松自在。一道道用松柏灌木堆积起来的山脊在小雨的沙沙声中后退着,一片片不知名的山花和草丛还散发着沁人心肺的芳香,这景致好像还没散尽,自行车队己驶入了一个村庄。
   在一个避雨的凉亭下,我们进行着吞云吐雾的工作。古话说的好、有人就有世界。的确不假,看见我们在那里聊的起劲,当地的几个老年人向我们拢来,也进行着和我们同样的工作。他们说,现在种地的人少了,他们说,现在上山游玩的人多了,他们还说:今年风调雨顺,粮食肯定要大丰收!


王进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22:06:18 | 查看全部
学习王老师好文章哦,很优美,跟着老师游历发鸠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