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三十年话伯矿《伯10.7》
看着伯方矿建矿三十周年的庆祝活动的录像片,运输队的康志平师傅回想着这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1980年,康师傅随一个队从望云矿来到伯方矿工作。那时的工作条件相当简陋。吃在小食堂,住在窝棚房,上下班走得二里路到
生产区,然后由直井坐罐笼上井下井,人在罐笼中,心老是悬在半空中,感到不踏实。井底一条大巷由循环绳牵引着吨车搞运输,中间留条人行道供人行走。空矿车运到西巷口,由人工脱钩后再人力推到工作面由人工装车。工作面采用高楼式回采工艺,放炮落煤后工人拿铁锹装满矿车,再人力推到运输大巷,挂钩后由循环绳运到井底,然后一罐罐地提到地面,每个班也就是生产几十吨煤。后来采面有了上下坡,矿上就买了十几头牛马代替人力人力拉车。这一下可省大劲了,往外拉煤时,只要把木棍一挥,那牛马就卖命地拉车,不仅如此,下班时浑身乏力的胆大人,拽着牛尾巴上坡,那才省大劲呢,那才叫“高技术” 呢!过了几年采南巷,矿上配了一部分小绞车,用着比牛得劲:压上四根木质压柱,一合电闸,一按离合手把,绞车就转起来了,一次能拉三个矿车,从此,牛们就光荣地“下岗”了!
再后来,工作面发展成长壁式回采工艺,切眼安装一部二0型煤溜,用木柱做支护,放炮后用铁锹把煤拂上煤溜,这样比装车省劲,产量又高,班产可达500吨《年产18万》,效益提高了几倍。工人们上班可带劲了,康师傅那个月上了满班,工资拿到了全矿最高270元,还登上了晋东南报呢。在南羽盘区生产的短短的几年,采煤工艺发生了几次大变革,采面溜由二0 型到四0型发展成七五型,支柱由木柱到金属摩擦柱发展成液压支柱,采煤工艺也由炮采变成了机采,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原煤产量翻了几番,达到1700吨《60万》。笑话儿的是一些诸如“打脑刀”“挥下刀”“打一枪”等专业术语吓坏了不少新工人,“掏机窝”听成“掏鸡窝”,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1992年,采煤一队采用了综合采煤技术,支护用小型支架,分上下两层采煤。割煤机前后双刀一次割完3米煤层,从此,火药和雷管就和这里彻底地“拜拜”了!那时谁也想托关系到采煤一队上班,为的就是省力而高效,又能学上新技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2001年矿上又组建了综放队,引进了一套大型采煤设备,采用采煤放煤一次性采全高的新工艺,省略了一次搬家过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次提高了原煤产量,从此,伯矿的机械化日新月异 。紧接着,采一队又用上了更先进的综放设备,掘进队用上了综掘机,使用了钢网锚索支护,开拓队引进了装矸机,工人上下班坐上了人车,井口安装了猴车,上下斜坡人人都能拽上“牛尾巴”《坐猴车》了!针对风量不足,采掘失调等不利因素,伯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到2009年,产量达到195万吨,2010年突破2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伯矿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诚信企业 ”“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等称号,成为兰花公司的第一产煤大户。
三十年以后呢,那时的资源不多了,可是国家的探月计划终于成功了。月球中的氦3含量很高,通过聚变反应,可做核电站的新能源,且不产生中子,安全无污染,特别适合宇宙航行。到那时,咱们坐上宇宙飞船,每天在月亮上开采资源,那才叫美呢。如果能找到时空隧道,宇宙黑洞,我们还可以日行几光年,到更远的星空去找新能源。伯方煤矿,又或许要改一个新名字呢。该叫什么呢,我再好好想想。
王进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