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0|回复: 0

曹操墓真伪之争,为真理还是为钞票

发表于 2010-1-6 17:48: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元旦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了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研究,“确定这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几天,关于“曹操墓”的真伪之辩,不仅在考古界,甚至在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关注。

  这个新闻刚发布,即在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一些业内专家质疑,在曹操的家乡安徽亳州,曹操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比如邯郸,也有专家反驳。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为代表的支持者则认为,“证据已经足够”。

  曹操生前是乱世枭雄,文武双全,一代豪杰;死后又被无数文学作品妖魔化,成为一代奸雄。曹操墓的真伪,自然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可从各大网站网友的留言跟帖上看,质疑结论真实性的居多。

  网友们用一贯的玩笑方式表达自己的质疑:“曹操墓里惊现两个头盖骨,经考古学家鉴定,其中一个是曹操的,另一个是曹操小时候的。”更有人调侃,“两名女性遗骨身份一个是大乔、一个是小乔”满足了曹操生前夙愿。

  真理愈辩愈明。学界关于曹操墓的种种基于学理的争议、质疑,都有助于我们更科学、更准确的对历史进行研究和还原。

  然而公众尤其是网络上,这种普遍的质疑、甚至讽刺,不由得让人思考:一项严肃的考古成果为什么受到如此广泛的质疑呢?这其实折射出,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庸俗化、功利化之后,学术公信力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有人直言,希望安阳“曹操墓”不是一个新的“周老虎事件”。这种声音是对学术公信力危机最好的注脚。

  社会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服务”不等于拥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不尊重基本事实、史实,以牺牲学术公信力为代价,“研究”出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科研成果”的现象确实有之。

  这几年,不少地方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故里和墓地,争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从炎帝、尧帝故里之争到老子、孙子故里之争,再到诸葛亮、曹雪芹的故里之争,争议双方,均有当地专家学者展示其研究成果。

  说到底,这种争夺和研究,和学术基本不沾边。套句流行语“哥争的不是真理,而是钞票”。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就会带来大把的经济收入,提高GDP。

  更有甚者,甚至不惜造假,比如,陕西的周老虎事件。这样的研究,必然会伤害科学研究的公信力。

  再说“曹操墓”所在的安阳。曹操墓真伪争议还没定论,安阳当地已开始大作旅游文章。安阳市市长表示,要将曹操高陵建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有人计算,曹操墓每年可为安阳带来4亿元收入。

  倘若曹操墓为真,每年4亿元的收入,我们也当祝贺;假若曹操墓证伪,即便一块钱收入,也是考古研究的污点。

  曹操墓的真伪迟早会水落石出,学术公信力的危机则应提早解决。目前我国的学术研究,尤其是经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学术独立性不足,深受权力和资本的影响,有的学者甚至成为某一利益小集团的代言人,这势必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离真理和事实近一些,离权力和资本远一些,学术研究才会有独立的品格,也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