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48|回复: 2

为职工办实事不能只追求“眼球效应”

发表于 2010-1-6 21:05: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职工办实事不能只追求“眼球效应”
     赵华
  1月6日上午,笔者到中石化山东下属石油企业基层班组调研时了解到: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上级机关拿出专项资金为基层队办了一个“职工书屋”,但因不适合职工的阅读口味门可罗雀,几大箱书籍成了摆设。“理论书籍我们看不懂,与工作又不沾边,花钱再多有什么用啊。”李伟林师傅对笔者抱怨。而在另外一个基层队的“职工书屋”,因符合职工的阅读兴趣门庭若市,职工常常流连忘返,不少知识应用到了岗位实践中。张云山师傅边记录感兴趣的内容,边对笔者说:“你看这个计算方法,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没有找到答案,今天在这儿找到了……我是书屋的‘常客’了。开办两年时间,我都戒掉了玩游戏打扑克的瘾,还弄出6项小革新成果呢。”
  同样为基层职工办实事,为啥效果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第一个为职工办实事变了味、走了形。而后者抓住了职工的口味,让“职工书屋”真正成了职工充电提素的好去处。
  为基层办实事,重在一个“实”字。实事应该是符合职工需要的事、满足职工的诉求的事。基层条件艰苦,困难较多。职工最盼望上级机关办的事,大多是事关他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事;职工最期待办的事,往往是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事。如果上级机关办的不是职工所需,职工就会不领情,造成浪费;如果避难就易,就会“跑偏”,导致拣子芝麻丢了西瓜。只有避免这两种情况,实事才会办好。
  实事应该是让基层受益、职工受惠的事。上级机关为基层办实事的立项、办理、验收,都应该用基层是否受益、职工是否受惠这把尺子来衡量。机关办的每一件实事,都要符合这个标准,达到这个目的。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所办实事偏离目的和方向。只有紧紧围绕这个目标、紧盯这个目标,实事才不会变味。
     少数单位为基层所办的“实事”,要么劳民伤财,成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么有名无实、虎头蛇尾,成为“半拉子工程”。年终总结或给上级领导汇报时洋洋洒洒、成绩显著,但真正让基层受益、职工受惠的没几样。这样的实事,与职工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实事变虚、变味,是少数机关干部的畸形政绩观造成的。他们把办实事当作展示政绩的途径,谋取个人好处的手段,把个人政绩看得高于基层建设和职工利益;他们关注的是实事的“轰动效应”、“眼球效应”,关心的是自己怎样从为基层办实事中受益、受惠。抱着这样的动机和目的,自然不可能把实事办实。
  因此,防止把实事办变味,关键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基层至上、职工至上”的观念。上级机关干部应该克服名利思想,端正对基层和职工的根本态度,把职工的呼声和合理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办好每一件实事,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推动基层建设健康发展。
  只有是实实在在地为职工办事,真心实意地为职工谋福利,不要说“十件好事”、“八件实事”,哪怕只是真心解决一件难事,办一件实事,职工也会倍感温暖,这远比那些有名无实、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不知要好多少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29:41 | 查看全部
几大箱书籍成了摆设。“理论书籍我们看不懂,与工作又不沾边,花钱再多有什么用啊。”_感觉能举个例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0:03:5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