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8|回复: 1

曹操墓“出土了”公信透支之忧

发表于 2010-1-7 14:00: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考古和文化已成为某些地方GDP的歌舞伎,长袖善舞,图的是客官腰包里的银子。看来,高校有必要设两门新学科——“考古营销学”或“策划历史学”。

  河南安阳正在发掘的“曹操墓”,从公布之日起就身处尴尬。不仅专家相互掐架,公众舆论更是嘲讽声、质疑声一片。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从常识上说,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考古本就是考古学家的分内之事,社会公众既然承认了这一部分人的“考古学家”的名头,就等同于向其作出“专业考古”的授权,并通过纳税、购买博物馆门票或专业书籍等形式向专家们“购买”其考古成果。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专业性极强的考古学命题,最终竟“发动”了普通公众来分析、判断、讨论和质疑,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而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几十年来甚至百年来,也曾有形形色色的名人古墓葬被发现、发掘,每当权威专家或权威文保机构公布成果时,公众往往极少存疑,一经发布多半便成“铁案”。即使对某些结论有所争议,也仅限于专家圈内的纯学术探讨,普通公众不大会卷入其间;即使其中一些考古发现后来被证伪,同样更多是从纯学术层面进行纠正,公众很少会像现在这样吐口水,发出嘘声,冷嘲热讽。

  到底是现代考古技术倒退了?还是现在的公众变得“刁蛮”,藐视专家的权威?今天的公众尤其是网民,习惯于质疑一切。质疑是公民意识觉醒的表征之一,学会质疑,才不会盲从,才有思考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公众群起热论曹操墓的真伪,虽然有非专业之嫌,倒也有可爱的进步之处。

  而更应反思的是,一项本应非常严谨和专业的考古发现,何以引来普通公众如潮的质疑声?在真相尚未大白于天下之前,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不宜对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作出轻率判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反思今天考古学在某些领域和环节的沉沦和庸俗化——

  君不见,今时今日,考古和文化已成为某些地方GDP的歌舞伎,长袖善舞,图的还是客官腰包里的那点银子。从李白故里、老子故里、梁祝故里、帝尧故里,到西门庆故里、孙悟空墓地、古夜郎国所在地……香的臭的,只要沾点名,能吸引眼球、提升点击率,一概来者不拒。而这一场场闹剧之间,均可见列位历史学、考古学专家粉墨登场、招摇过市、穿梭其间。比如这“曹操墓”甫一出土,藏在其背后的地方利益早已次第崭露头角——不仅当地有关部门准备将此打造成旅游景点,据说收益“每年可达4亿元”,就连与安阳一河之隔的邯郸邺城,也有当地历史学者跳将出来,高呼“曹操墓所在地应属于邺城文化区域内”,建议邺城与安阳分一杯羹,两地“联手打造曹操旅游文化区”……

  如此这般打打擦边球倒也罢了,偏偏还有一些地方急红了眼,孤注一掷搞起伪民俗、伪故里,公然造假,愚弄公众,拼凑炮制出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的“周老虎”。举凡种种,公众怎能不反感?怎会不存疑?而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公信力一旦透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公众自然会“吃一堑长一智”,形成“啥也不信”的条件反射。

  看来,如今高校有必要设立两门新的学科分支——“考古营销学”或“策划历史学”,它们的开设,不仅能培养一大批各地急需的“文化名片设计师”,更能将藏在“文化周老虎”们背后的地方政府影影绰绰的身形勾勒得更为清晰通透,岂不妙哉!

  徐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4:02:30 | 查看全部
曹操墓缘何成为热门话题

  曹操墓成为跨年度的热门话题,这恐怕是考古界人士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一个原本应该属于学术界的专业问题,何以受到如此密集的关注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三国热与探秘热的结合。曹操原本就著名,这两年经《赤壁》等文艺作品的演绎,曹操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另一方面,好奇是人的天性,而考古这种带有探秘性质的科学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近些年探索发现类电视节目日渐风靡便是例子。就曹操墓来说,是“三国热”遇上了“探秘热”,于是人们的热情集中爆发出来,火热成如此地步也就不足为奇。

  其二,普遍存在的“质疑”心理。网络原本就是一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地方。对大多数人来说,质疑得是否专业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参与质疑。当一些专家学者率先发难时,公众便不断跟进。对于这么专业的问题进行质疑,不仅能显示出自己敢于挑战权威,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而且对于这种已成为时尚的话题,为了不“out”,积极参与也是必需的。于是大多数人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姿态:我不能证明它是假的,但你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说服我相信它是真的。

  公众对文物专家得出的结论进行质疑,在考古界可谓史无前例。公众之所以不相信专家的判断,是担心旅游开发会破坏文物。安阳市表示要将曹操高陵建成该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增长点。此话让人对考古发掘的目的产生疑虑。这么急着发布,会不会是为了发展旅游的需要?这个东汉大墓如果是曹操墓,以他的人气何愁没人来!旅游开发会不会影响大墓的保护?公众的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元旦期间,原本寂寞的西高穴村就因为这个曹操墓而成为旅游热点。目前,大墓周边还有很大一块区域尚未探查,是否有相应的陪葬坑或其他王侯的墓穴都还是未知数,过早开发无疑会扰乱文物考古的进程。

  本次西高穴大墓正式发掘时间是2008年12月12日,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时间是2009年12月27日。一个规模巨大的帝王陵仅用一年时间就发掘研究完毕,这似乎与公众心目中“考古研究是一个艰苦漫长过程”的印象相去甚远。虽然发掘时间长短不是评判结论真伪的标准,但有感于当下社会的浮躁之风,人们难免推想这个结论是不是下得太草率了。再结合上述担心,更觉此结论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一个曹操墓使考古这个冷门学科竟然成了关注焦点。虽然给考古工作者带来一些烦恼,但笔者想说:冷门变显学,我辈幸耶!公众的想法确有些很不专业,有些设想甚至很荒谬,但这种全民关注考古、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实在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考古走进公众视野,引起公众关注,这不正是多年来文化遗产宣传的理想吗?但这件事也向考古界乃至文化遗产界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如何让公众走近考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