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6|回复: 2

四大名著:艰难与坚守

发表于 2016-8-1 16:31: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几百年以来,有那么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顶住文体的尴尬,不怕政治的高压,没有稿费,没有版税,甚至连署名权都不在乎,花了一生的心血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align=justify]             四大名著:艰难与坚守[align=justify]         《工人日报》(2016年08月01日 07版)李煜晖[align=justify]    王国维先生有一句名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align=justify]先秦时代,我们有诸子散文。两汉时期,风靡一时的文体是“赋”,辞藻华丽,出现了杨雄、司马相如这样的大家,乐府诗歌也盛行一时。魏晋时代,有文人五言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是五言诗的高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到明清,一种古已有之的文体占据了文学创作的主流,那就是小说。[align=justify]             小说的尴尬[align=justify]    小说的尴尬为什么说古已有之呢?在中国,小说这种文体并非始于明清,东晋时期的《搜神记》就称得上是比较成熟的志怪小说。南北朝时代记载魏晋名士言行的《世说新语》也有小说特征。唐朝出现了“传奇”,《霍小玉传》《莺莺传》《柳毅传》《南柯太守传》,文笔优美,情节曲折,都算是比较成熟的小说。所以说,小说创作这条线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断过,但却始终没成气候。[align=justify]    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说这种体裁难入士大夫的法眼。古人讲究诗言志、文以载道,做诗、写文章是高大上的,表达修齐治平才符合士大夫的身份。[align=justify]一个和尚领着猴子、猪,外加丑大汉,到处打斗的《西游记》难出这样的效果。写历史不错,因为“以史为鉴”。你看司马迁,他写《史记》就给自己提出了非常远大的目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成了后世史家的座右铭。[align=justify]    《三国演义》在探究历史兴衰成败这个问题上,写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结了,再往下人家就不写了,因为这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所以长久以来,古人看不起小说,还给起了一个别名,叫做“稗官野史”,“稗”就是田里的杂草,摆明了告诉你上不了台面。[align=justify]有些古板的文人还特别仇视小说,认为小说教坏了世道人心,说得雅一点,叫“诲淫诲盗”。好好的子弟,看了《金瓶梅》、《水浒传》,一模仿冲动,后果不堪设想。据说有文人大骂《水浒传》的作者:死后要下拔舌地狱、断子绝孙云云。[align=justify]              文化的不安[align=justify]    古人瞧不起小说从根儿上说,跟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的哲学是生存哲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三大表现。[align=justify]    第一,排斥“趣味”。不管干什么,首先要考虑对社会、对风俗人心有用处、有意义。这当然对,但与此同时,也就忽视了人的天性和趣味,甚至害怕有趣的事物,因为“玩物丧志”。所以,《中庸》、《大学》对小孩来说即便没意思也要读,读了可以考状元。《西厢记》、《水浒传》好看,但你得偷偷看,否则不仅要挨骂,人家还会怀疑你的人品。《红楼梦》里贾宝玉弄来一堆闲书给林黛玉看。里面有《西厢记》,林妹妹得偷偷跑到没人的地方看,感动了要悄悄地哭。偶尔借用《西厢记》里面的词句,说了崔莺莺的台词,被薛宝钗发现了,还得受一段语重心长的规劝。[align=justify]    林黛玉那么尖刻,在这事上竟然服服帖帖、由衷感谢。为啥?就是因为看这样的书,什么眉目传情,红娘牵线,莺莺会张生,想想都脸红,还看?所以对女孩子来说是丢人的事情。[align=justify]    第二,排斥虚构。古人写文章,要有出处、有来历,你不能编。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古人看来叫夸张和想象。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开明的,什么“天台四万八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你随便来。但是一到讲故事,容忍度就低了。尤其在历史上有点影子的故事,什么玄奘取经啊,什么三国逐鹿啊,总拿历史事实跟你比。你敢虚构,我就说你误人子弟。[align=justify]    第三,排斥“异端”。跟正统不一致,就叫异端。[align=justify]拿《西游记》来说,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玉帝是天上的皇帝。孙悟空因为弼马温这官太小,猴子脾气犯了,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想干嘛?[align=justify]    《红楼梦》里男人和女人谁更尊贵?今天的标准答案是“男女平等”。古代完全不一样:男尊女卑。从分工上看,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管好家里的事就得了。女人要是比男人强,像王熙凤这种,有个专门的说法叫“牝鸡司晨”,就是“母鸡打鸣”,这不是异端是什么?[align=justify]还有爱“功名”还是爱美人的选题。要功名还是要爱情?今天的你随便选择,别人不会干涉。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读书人,尤其是世家大族,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就是必须要功名。贾宝玉就不这么想,什么读书、当官、光宗耀祖,像贾雨村那种人,不值得学习,不值得追求。[align=justify]              作家的坚持[align=justify]    有人会问,既然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不招人待见,又容易被正统文化排斥,为什么到明清的时候居然盛行起来、成了气候呢?[align=justify]    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文学这东西,跟手机也差不多,为什么苹果手机每年都要更新换代?因为他有求新求变的需求,只有求新求变,才有生命力。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没法超越,作家自觉地在体裁上别出心裁,小说的时代就来临了。[align=justify]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说,小说的盛行,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明清两朝建国初期,政治气氛很紧张,什么汉唐气象,两宋优雅,几乎消失殆尽。朱元璋以布衣得天下,朱棣以藩王篡皇帝位,顺治帝以异族入关。他们对文人的宽容度就不够,最好天下人都钳口不言,或者步调一致地歌功颂德,他们才能放心。[align=justify]    明清时期文字狱特别多。这些文字狱是怎么引起来的呢?往往是因为做诗歌、做文章。诗歌和古文,本来就是言志、载道的,有点什么不同想法、真情实感,特别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抓住就掉脑袋。写小说,就算有问题,毕竟隐藏的深一些,况且也不入主流,统治者也没那么重视。[align=justify]从读者需求上来说,自明朝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老百姓越来越有钱,酒足饭饱之余,他得找点消遣。[align=justify]    因为有钱,所以读书识字的人也多了,有时候也就看点书取乐。看什么?《周易》,看不懂;《离骚》,看不懂;唐宋八大家古文,还是看不懂。就算看懂了也不爱看。又能懂又爱看,也就是小说了。于是发现机会的商人,大肆搜罗小说,甚至怂恿一些科场不得志的人,写点小说来刻印赚钱——比如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卖得很好,赶紧二刻。[align=justify]所以,读者的需要,为明清时期的小说兴起提供了基础。[align=justify]    但是,作家为什么要自觉地进行文体的革新呢?政治高压,写诗作文很危险,你不写不是更安全?你说老百姓爱看小说,写小说有钱赚啊,但是为什么曹雪芹还“举家食粥酒常赊”?[align=justify]    这些问题,说白了,和每个作家个体写小说的内在动机有关。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还在曹雪芹先生。《红楼梦》开篇第一回里有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答案就在这个“痴”字上。什么叫痴?“痴”就是“我愿意”:我经历了一番梦幻,我结识一群女子,她们才华见识皆在我之上,不能因为我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让她们随我一并泯灭。我写她们的故事,就像自己重新再活过一遍。[align=justify]    也许,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这三位没有曹雪芹这么惨,但是他们和曹雪芹一样,怀抱大才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能驾驭的是手中一支笔,他们拥有的是心中对传奇也就是小说的爱,这时候不著书自娱,在虚构的艺术世界里“笑看秋月春风”,还有更好的选择吗?[align=justify]    几百年以来,有那么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顶住文体的尴尬,不怕政治的高压,没有稿费,没有版税,甚至连署名权都不在乎,花了一生的心血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名著。他们坚韧的态度、超拔的精神、伟大的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敬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6:33:13 | 查看全部
敬请老师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11:25:22 | 查看全部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