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6|回复: 1

把事业单位改成“干事业”的地方

发表于 2016-8-2 08:56: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突破焦虑点,要讲究策略,既改现状、又不伤人。不仅需要解除编制的束缚,让聘用合同规范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需要全面激发干部职工“干事业”的斗志。
  在日前人社部举行的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一提起“事业单位”四个字,不少人都觉得是“养懒汉”的地方。其实严格意义上讲,高校、医院、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等“事业单位”,更多还是干事创业的所在。今天的事业单位改革,包括编制管理、人员身份的改变等,最终的价值还是为了激发职工们的积极性,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事业单位改革中,“编制”最受人关注,也最容易被理解为“铁饭碗”的代名词。尽管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成因,但传统的编制与编制管理办法,确实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存在“进来容易出去难”的问题,人浮于事、低效率的状况比较突出。而从一些试点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传统编制向“全员合同聘用制”的过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激励机制,让干活的人多了,想走的人也方便了。
  正如人社部介绍的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编制问题的解决与优化仍然是核心与关键。“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注定会直接影响上千万职工的切身利益。长远来看是好事情,有利于事业单位回归公益属性,同时适当引入市场化、企业化的激励要素,促进生产力的解放。而短期来看,“动谁的奶酪谁也不乐意”。这是改革的焦虑点。
  突破焦虑点,要讲究策略,既改现状、又不伤人。比如,取消编制的过程中,该拨款的要继续财政负责,该解决的历史包袱不能简单扔给社会,那只会重蹈当年国企改革的覆辙。说到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事业单位焕发活力,让大家更好地看好病、教育好孩子、多出科研成果、多写好报道,并不是要“改黄了”“改没了”。
  另外,改革要始终注重人的作用。之前,社会上对事业单位中的论资排辈、官僚习气意见很大,有的地方为了评职称、晋级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有水平的人、有业绩的团队如何获取相应的荣誉与绩效,这才是改革的“必答题”,也是编制去留之外,我们更应关注的议题。这方面,如专家所言,探索“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是解题的难点。
  更进一步说,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性同样重要。不仅需要解除编制的束缚,让聘用合同规范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需要全面激发干部职工“干事业”的斗志,比如之前的医师多点执业,便让患者与医生双方获益良多。要从国情出发、从老百姓的具体需要出发,分行业、分类别,一步步地走好这盘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棋局,激活改革所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升工作效能,释放改革红利。
  本报特约评论员井桥夕
来源:京华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8 15:00:30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王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