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3|回复: 0

站在大地上的思考

发表于 2016-8-2 09:53: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叶 松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2日   19 版)
  今年4月,我作为中直机关党校学员,来到山东临沂接受党性教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星期的朝夕相处,不仅加深了自身的群众感情,也触发了我对“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我们入住的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东孟良崮村,是一个新村,位于孟良崮景区边缘。2014年运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垛庄镇搬迁改造了李家村、胜利村两个自然村,在孟良崮下将安置区建设成为新社区。刚在村口,我们就看到一大片齐整的小二层楼房,近300套横平竖直排列,很有规模。统一的白墙蓝瓦,在阳光下颇有视觉冲击力。

  我家房东吴文后和高丕芳老两口都是57岁,原来是崮上胜利村的。新房上下两层一共172平方米。虽然搬了新房,过上了新生活,但村民世代沿袭的生活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房东大姐不习惯在小楼明亮的厨房里面用煤气做饭,而是很习惯在院墙边上小厨房里用柴火烧饭,做饭的水是从崮上背下来的山泉水。农民下山后,生活便利了,相应地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了,支出增加了,其中一些开支经常令他们有些心疼。

  房东老两口对新居总体比较满意,偶尔也感到有些闹心。新旧房置换补交了一部分钱,装修费又花了几万块钱,这些年的积蓄都贴进去了。参军的儿子将来退伍要在县城买房,首付款从哪里来又成了一个问题。

  房东一家经济上已经不十分依靠土地,但村里的老一辈离不开土地,甚至到城里小住就会生病,回到农村又不治而愈;他们也不像下一代,早就毅然决然离开土地。他们陷入纠结,感情上离不开抛不下,经济观念上不接受商品粮,所以勉强维持耕种,图一个口粮自给自足。老两口都接近60岁了,这一代农民年老之后的农村,土地将是何种经营模式?

  崮上农民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耕耘,在山坡里开垦出片片耕地,本来就十分零散,承包到户后更呈为碎片化,很难成规模经营,更难以实施机械化耕种。市场会通过价格信息告知农民,当地种粮效益低成本高。

  一方面是国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部分品种库存积压,进口粮食成本低于国内的背景下;一方面是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地区留在土地上的农民随着年龄变老,劳动力逐渐减弱,种地的积极性也在减弱。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在山坡地种粮,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土地作为重要资源,除了能产粮,还承载着生态功能。传统农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考虑农产品的产出、效益的提高,过度利用农业资源而忽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超出自然修复能力,导致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农业的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容。

  眼前如何让传统农民迈过心理的坎儿,接受商品粮,主动进行土地功能的转换,除了需要做细致的说服工作外,还应该从体制上予以一定的保障。比如,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促进生态建设布局和发展,政府怎样给予农区相应的经济补偿。比如对于农民保护和修复耕地,种植生态产品,创造农业生态功能的价值,怎样给予合理的补偿。建议探索建立补偿机制,使农业和农民有获得感,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作者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